后进生转化小妙招——秩序与仪式感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5期   作者:叶明明
[导读] 儿童天生喜欢遵守秩序,儿童天生自带仪式感。
        叶明明
        瑞安市林垟学校 325200
        题记:儿童天生喜欢遵守秩序。——孙瑞雪

缘起
我班的钱同学是班中有名的邋遢大王,每天挂着鼻涕,衣服一穿上就脏,非常不讲卫生,半天就能在自己的位置旁边制造近半桶的垃圾。同学们每次扫他的座位,都说:“真强啊,一个人的垃圾抵得上全班了。”
学习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上课让他拿只笔写字,他能摸个半节课还没下笔。回家的作业不是说丢了就是说我不知道。学业一塌糊涂,门门挂红灯。学习不好,还不许别人说他,只要别人看他的试卷就说是在嘲笑他,哭哭啼啼来告状。
苦口婆心地教育,他态度端正,痛哭流涕,保证下次不再犯,可一出办公室就马上欢呼雀跃。办公室的老师都说:“哎,这孩子真是没心没肺啊!”
为了他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我想了很多办法:小老师制度、21天习惯养成卡、组建后进生暑期微信学习小组……可是最后都没有坚持下去。这些办法不是死在家长太忙的路上,就是死在我太忙的路上。
时间成了阻碍我们对后进生进行习惯养成、课外学业辅导的最大拦路虎。
该怎么办呢?
转机
我带着疑惑一边无奈地进行无效教育,一边进行静心训练。平静的心,愉悦的心情给予我教育智慧,也带来了转机。
那天,我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微笑着和同学们问好,只见钱某仍然一边做小动作,一边给同桌添乱,根本就没站起来和我认真问好。我可以预见这节课,他会一直在我的“小声提醒”、“敲桌椅提醒”、“指名批评”、“滚到后面去!”中度过。这真是太糟糕了,我不想这么做。
于是,在全班同学坐下后,我用温和的语气对他说:“钱某,上课,请起立!”
他睁大眼睛奇怪地看着我,乖乖地站了起来。
见他站好,我说:“钱某,你好!”
钱某看着我,停了一会儿,说:“老师,您好!”
我接着说:“请坐!钱某、同学们,上课模式启动!”
“上课模式启动”这个词语不仅让其他同学感到新奇,也让钱某兴致勃勃地开始了今天的课。整节课下来,居然认认真真的,没有捣乱,并且还举手发言了!
我不禁想起孙瑞雪写的一句话:“儿童天生喜欢遵守秩序。”

儿童天生喜欢遵守秩序
孙瑞雪曾在一本书中写道:
2-3岁是儿童秩序的敏感期。秩序的破坏会给儿童带来不安全感,思维的混乱,感觉的混乱,情绪的混乱、心理的混乱,儿童不得不把精力转移到对无秩序环境的抗争中,不得不浪费生命成长的时间。
在一个混乱的社会中,由于生存机会不具备公平性,由于无规则和秩序,人的权利在无序中取决于其他。比如在一个家庭中,谁的拳头大就听谁的。由权威领导的家庭或班级,儿童遵守规则不是因为这是规则,而是因为权威。一旦权威不在,规则就很难保证。
为了保证心理环境的秩序,所以就需要建立基本的规则,不仅仅是儿童遵守,而是成人尤为遵守的规则,这样才能把关系中的权威变换成法则。
是啊,儿童天生喜欢遵守规则。我想起钱同学的暴力爸爸,我想起以前我也总是用他爸爸去震慑他……原来错的一直不是他,而是我们这些所谓的大人。
秩序
从此以后,我就非常注重和同学们商讨班规,制定班规。要求班干部熟练背诵班级规范,以身作则,加强监督,并由行为记分员为学生加分或扣分。


对于故意违反班规,班干部又管不住的同学,我一般采取这样的方式。
在班级里,我会严厉地说:“托管后,来老师办公室一趟!”给其他同学一种“他要惨了”的假象。
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我就会放下班主任的架子,戴上心理老师的面具,运用焦点问题解决的提问方式引导他思考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当然,根据情况需要,我还可能带上“妈妈的面具”、“朋友的面具”、“班主任的面具”对学生进行引导。
2个月后,不写作业,甚至脏话等现象在班级中消声匿迹。
从秩序到仪式感
三年级期末,班级结业典礼。几家欢喜几家愁。成绩优异的同学兴高采烈地来了,成绩差的同学家长以各种理由不来学校。我当时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大事。然后,到了四年级期末,近半数的同学迟到,三分之一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连请假也不请,直接缺席班级结业典礼。
我突然意识到,结业仪式是一种秩序,也是一种仪式。同学们通过奖罚分明的结业仪式,体会成功,体会失败,这是必要的过程。绝不能让孩子们因痛苦而逃避,这样孩子永远也不会进步。
因此,强制要求孩子们来参加结业典礼,迫在眉睫!
除了结业典礼的仪式外,我还发现其实许多事情都是一种仪式,并且引导学生以敬畏、认真的心做好每一个仪式。
上课前,认真地和老师问好是一种仪式。(这个仪式提醒孩子认真上课。)
升国旗的时候穿上校服是一种仪式。(这个仪式提醒孩子作为学生的责任。)
生日时唱生日歌吹蜡烛许愿是一种仪式。(这个仪式让孩子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当孩子被邀请参加同学的生日会,会兴奋地为小伙伴准备礼物。(这个仪式让孩子懂得了分享与友情。)
……
仪式感,其实是一个人对生活认真、尊重、敬畏且热爱的一种态度。
仪式感的力量,在于“塑造”,而不是“灌输”。通过日常固定的小举动,学生渐渐形成对生活的理解。这是一种慢养育的力量。
自带仪式感的孩子们
其实,于孩子而言,其天生就自带仪式感。只要我给他们搭好框架,做一些示范。他们就会自动自发地去创造更多的仪式。
一次,钱同学跑过来对我说:“老师!老师!我发现我们边跳长绳,边唱歌,就会跳得很顺。我们以后跳绳都要唱歌。”
一次,班级的领读员为了管理好同学“暴力执法”了。痛定思痛后,每次管理前都会深呼吸。
一次,班级图书角很乱,一女生看到了,幽默地大叫:“我有强迫症,我要整理!”说着,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摆好了课外书。而她的“我有强迫症”,也成了同学们整理前的口头禅。
……
因此,仪式感,其实也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这种自我暗示能够使自我变革,把自己的专注力、反应能力、思辨能力迅速提升。某种意义上,它是感知和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感觉。

转变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提出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公平的秩序和有趣的仪式感的潜移默化下,班集体的凝聚力提升了,处处充满了正能量。而钱同学在同学们的鼓励和老师的帮助下也开始转变了。
钱同学的值日组长说:“钱同学扫楼梯可认真了,连沙子都扫得干干净净。他不像其他同学说的那样坏啊?”
路过他的座位时,地上几乎没有垃圾。
托管时,他总是第一个把作业交给老师批改。
……

钱同学的转变是秩序与仪式感的力量,是班集体的力量,也是他自身的力量。因为儿童天生喜欢遵守秩序,儿童天生自带仪式感。愿我一直跟随孩子的脚步,尊重他们,包容他们,关注他们,揭开更多的成长密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