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充满绚烂希望的探寻之旅——小记我的校本课程设置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5期   作者:李晓东
[导读]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诞生,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运而生。
        李晓东
        天津市海河中学   300000
        摘要: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诞生,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运而生。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教育发展中的新事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在致力于开发校本课程,以创出自己学校的特色。确实,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是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学生而言,校本课程的开设促进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与学习热情地提高,对教师而言,为了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新课程观念。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生自主性,探索,教师素质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诞生,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运而生。校本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教育发展中的新事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在致力于开发校本课程,以创出自己学校的特色。确实,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是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校本课程”这个概念,根据我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以及自从去年以来,学校对我们全校教师开展的校本课程培训,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在过去的一年,天津市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实施,作为我们学校的语文学科,在去年高一年级组建伊始就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工作,其实说到新课改,我想在座的同行们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课时不够而且每一节课的内容较之以前加大了许多。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大多数人只是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并且在课下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并不高。一方面与现在课业量加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现今语文课本的课文选择时效性与趣味性不足有关。如果老师在讲授正课之前的作家作品文学常识介绍,辅助一些生动的语言,直观的教具,那样的话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极易更多的知识,进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因此,在选修课的开设问题上,我们语文组集思广益加之我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作的问卷调查,并主要考虑到了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开设了《中国传统小说发展概述》这门课程,旨在通过对于中国小说发展的讲解以及传统文化的介绍,能够使学生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章制度能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甚至民族自豪感也可以得到提高。
在课程的教授上,我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已经验证,学生对于传统的授课方式难以做到四十五分钟始终精力集中。加之是选修课,本身学生是凭兴趣来选择课程,那么在具体的教授方法上我还下了一番心思并力争有所创新的。首先在《中国小说发展概述》这门课的讲授方法上,我采取了类似讲座与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将所讲授课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分成六讲,每次两个小时,在讲课过程中允许学生对于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讲解过程中也并没有采取传统板书形式,而是主要采取了课件,实物投影等形式,力求直观的把中国小说德发展脉络,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现出来。
在期末考试的形式上,我也没有采取传统的试卷方式,而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仿照大学选修课考试的方法,将考试内容发布到网上,考试形式也并非试卷一种,而是采用试卷作答与学生成果展示并行的方式进行,并在交卷时间上比较宽松,力争给学生一个充足的探究时间。
由于选修课在高中开设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我在进行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以趣味性带动学术性,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推进选修课的进程。在选修课的期末展示上,学生纷纷拿出了自己独立探究的研究成果,从这些展示课见上来看,学生对于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还是接受的,对于这种自主学习的形式还是充满兴趣的,也说明新课程改革实施起来的必然性。学生的文学修养加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许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我相信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学生的文学修养,文学兴趣正在一点点的加深,例如,本学期初,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古文单元的学习,那么在授课过程中,涉及到陶渊明时期的魏晋风骨,庄子时期的先秦文学,上过选修课的同学都能够自主的说出并理解,甚至主动要求给广大同学讲,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同学也表现出了对文学的强烈兴趣,合作探究的学风自然形成了。

通过上学期的选修课尝试,我觉得在本学期的下半程开设必选课时,也可以参照上学期的做法,那就是讲授的方法上要兼顾知识性于趣味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放手,还时间给学生,以自主探究来推动学生学习兴趣与修养的双重提高。
对学生而言,校本课程的开设促进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与学习热情地提高,对教师而言,为了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新课程观念。这些观念包括;
         ⑴课程制度观。三级课程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大一统的课程体系,而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观。国家只制订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宏观控制。教材则趋向多样化,学校可以选择任何经国家认定准予发行的教科书,这样就要求教师树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
         ⑵课程价值观。在教育实践中,我国的课程价值取向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对升学是否有用来衡量课程的价值;二是过早专门化与职业化,以是否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来衡量课程的价值。这些是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但课程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增进个人的幸福,也就是说要考虑课程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教育毕竟是一种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所以课程的开发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其逻辑起点。
         ⑶课程类型观。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课程基本上是单一的国家课程,三级课程的试行,意味着课程的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中将是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并存。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就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留下了空间。
         ⑷课程开发观。三级课程政策把部分课时留给学校自己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认可的前提下要自己确定开设什么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教学效果如何评价等等。
         如此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单一的教授者、课程的消费者的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为既是教授者同时在一程度上又是课程的开发者。与此同时,教师的课程知识得到积累,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高,即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主体;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方式;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强了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理论知识只有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的体现理论知识的价值与指导意义。通过一年以来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实践,又加之我有幸参与其中,我深刻的感到,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项内容。校本课程创设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学生是否在学习中真正拥有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与热情,能否在学习中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回首过去的一年,在开设校本课程之初上,感觉自己实“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是当付出了一年的艰辛劳动,回首自己对校本课程的探询过程时,又感觉自己像是做了一次绚丽并又充满希望的探索,在这期间有憧憬,有压力,有困惑,有收获,有思考……走过了,方看到未来的希望,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学生对于全新教学模式的欢迎与接受。
         所以,我始终觉得,校本课程的开发的确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它使得课程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室学习的统一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正是因为课程的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社会性和生成性,突破了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冲破了书本教材的束缚,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教师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时至今日,我对校本课程的设置和研究还处于逐步摸索阶段,更具体深入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我相信,只要认真对待,科学操作,坚韧不拔,就一定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新课程改革的前景一定会如阳光般灿烂。

参考文献:

1,《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校本课程培训心得体会》http://www.7caid.com/wzzx/71/68/84435908924.htm
3, 教育部规定的新课程标准
4,《走在铺满阳光的道路上》  风中蔷薇的博客
5,《学校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实用手册》  新疆人民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