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友
温州市龙湾区沙城街道沙城中学
摘 要:预习是学习个体独立的探索活动,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进行自主探索,会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前置学习活动,而是成为让每一个孩子提高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教学;方法;技巧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校农民工子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比较多,学生的个性差异大,家庭环境较复杂,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预习是发现理解、掌握新知识的前奏,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那么,到底如何预习课文?在预习过程中需要完成哪些任务?老师又该如何有效地指导预习?又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对学生进行有效预习习惯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一、预习教学的实际价值
从理论角度上分析,初中语文教材中增设“预习提示”的内容,辅助“三位一体”教学策略的开展,学生可以借助预习方法指导进行自主学习,扩展课外知识,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学习模式,关注学生个体意识和思维深度的培养;从实践角度上分析,新课改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全面改革,还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而预习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却不受重视。加强预习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还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让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前状态,便于因材施教教学策略的开展,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总之,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上看,初中语文预习教学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实施价值。
二、初中语文预习教学中的不足
现阶段,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的综合效率较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大大降低了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学生课前预习意识不足,认为文本内容便于理解,只需读几遍课文即可,无须预习,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课堂学习中,不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学生尚未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预习指导力度不够,预习中只是对课文中的生词、作者、大体内容和文章主旨进行理解,预习效果不明显,无法发挥出预习教学的自身价值,使得初中语文预习教学效率不高,急需进一步改进。
三、初中语文预习教学技巧与心得
(一)树立预习意识,形成预习习惯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也是理解课文的关键一步,做好课前预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此,在语文预习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形成预习意识,每节课都要布置预习任务,并加强预习指导,让学生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产生预习的兴趣,端正态度,进而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自主预习探究,提升综合素养
对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来说,教师要想实现预期设定的教学目标,要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特别是在课堂讲解中,科学融合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引导,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巩固之前所学知识,深化本节课所学新内容。因此,在预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而后让他们结合之前累积的知识点,搜集相关内容,并在正式上课前,向教师提出,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掘意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构建完善的语文知识体系,以此强化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培养预习技巧,掌握预习方法
预习能力可以综合反映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预习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预习指导,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一是朗读,让学生掌握速读、精读、浏览、大声朗读、默读等朗读技巧,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并标注重点字词句,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清除文字障碍;二是积累,初步掌握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的写作目的,学会利用现有资料和上网查询的方式,获得基本信息,便于后续的深入解读;三是思考,在文本阅读后,联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明白重点句子的含义和写作特色;四是质疑,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大胆质疑,并记录下问题,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四)加强预习评价,明确教学成果
在教学中,为了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和预习效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预习评价,通过监督、激励以及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形成预习习惯。具体评价方式如下:第一,自我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根据教师讲解和自身理解,及时发现导学案中的问题和漏洞,并予以纠正;第二,小组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评价,组长负责检查每组成员的预习情况,做好监督完善工作,还可以引导组内成员进行相互监督和检查,或是不同小组间合作,相互检查,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取长补短,还可以及时发现预习中的不足,持续性改进;第三,教师评价。教师在课前选择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导学案,并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点评和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五)设计预习习题,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掌握一定预习技巧后,教师要想将预习任务落实到实处上,必须要结合相关的习题进行推广,促使学生在产生探索兴趣的同时,可以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常情况下,教师设计预习题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其一,变化性。初中生虽然已经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且对相关学习要求有一定认识,但依旧需要教师在设计预习题时,避免产生公式化,要在巩固学生现有预习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学生学习情感和探索兴趣,促使他们可以在产生自主探究欲望的同时,更为深入的探索和分析;其二,层次性。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章内容较长,包含的重难点知识也非常多,涉及到的知识也较广泛,因此教师设计的预习题决不能泛泛而谈,需要展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深入探索和预习的同时,更快理解和学习课文知识。同时,在学生累积学习经验增加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水平也会出现差异,此时就需要教师结合这一变化趋势,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设计预习题,以此保障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收获所需知识;其三,可操作性。预习作为一项可操作性的学习活动,其中包含了一定步骤和要求。因此,在设计预习题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展现出明确要求,还要结合提示帮助学生按照一定步骤进行操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加大对语文预习教学的重视力度,深入分析当前语文预习教学中的不足,制定针对性教学对策和教学技巧,进而提高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立香.初中语文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7(14):76.
[2]冷欢欢. 初中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