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5期   作者:邱艳芳
[导读] 我国新课程改革速度不断加快,小学数学教育随着教育发展大趋势也做出了改变,以满足新时期、新课程标准下的要求
邱艳芳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嵩峰乡中心小学  334614
摘要 我国新课程改革速度不断加快,小学数学教育随着教育发展大趋势也做出了改变,以满足新时期、新课程标准下的要求。在现实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尝试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引入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这种有趣的方式实现情境的构建,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合适的氛围。本文从当前问题情境创设的实际状况出发,为高效课堂寻找最佳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有效性;教学方法
一、前言
新课程的改革是我国伟大教育工作者分析当前时代发展需求和教学形式而做出的重要举措,在高速发展时代的背景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应该做出改变和创新,尤其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因为这必定影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教学成果。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以问题情境创设的新形式对学生展开引导和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必然需要,更是课改过程中对教育创新的最基本要求。通过有效问题的情境代入能实现数学学习的高效性,一步一步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继续学习的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重要目的[1]。
二、小学数学有效问题的情境创设分析
(一)问题的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
小学阶段对学生来说是重要的,这一阶段学生对外界的感知力逐渐增强,但是由于心智还不够成熟,所以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通过正确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理解水平。数学中的理论往往来自于生活,同时数学理论更要应用于生活,数学中许许多多的模型都可以从生活中得到证明,加上小学阶段学生的发展特性,教学方式贴近生活才更具真实性,更能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水平。但是,根据对当前阶段小学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方式的进展状况来看,虽然教师有强烈的意识想要运用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在问题引入过程中,教师忽视了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创设情境时没有与生活实际进行良好融合,使整个情境创设的大框架都与现实发生偏离,再加上数学本身的枯燥性和抽象性,导致小学生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问题情境创设这种方式的最终目的也随着时间慢慢磨灭。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没有得到提高,反而产生了更加厌恶的情绪,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2]。
(二)问题的情境创设缺乏针对性
因材施教是教师对每个阶段学生进行教育时都应该遵守的准则,学生的发展是具有差异性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水平偏差较大,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但是当前部分小学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抓住因材施教这一重要理念,在情境创设时设置的问题都是一样的,虽然也是进行了问题情境创设,但对于不同发展特点的学生来讲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打乱了学生看待问题的切入点以及思考方式,阻碍了学生自身逻辑能力的培养,更有甚者对情境创设这种方式产生抵触,难以从这种方式中收获真正的知识。


(三)问题的情境创设缺乏趣味性
情境代入本身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的目光,通过问题的提出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了情境代入的最终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单纯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够稍微集中精神,并通过这种情境代入的方式加强越深对数学理论的感知。在情境创设时,教师没有抓住学生能够感兴趣的点,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别,导致在整个数学系统学习中并没有激发学生的长期兴趣,使学生在探索数学中缺乏一定的积极性。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不仅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产生影响。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一)增强情境代入与生活的结合
教育来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通过情境代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尽量使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现象将学生代入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更快的融入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对学生展开积极正确的引导,提升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能力。通过与生活的结合使学生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对这一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独立学习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比如,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节是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讲解,在生活中,三角形是非常多的,学生能够很容易的发现周围存在的三角形,并且对三角形的稳定性进行思考,与其他形状进行对比,从中了解到三角形稳定性最强这一原理。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抽象知识的理解,更提高学生独立实践的能力[3]。
(二)在情境创设中实施针对性教学
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境引入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问题,可以将分层理念有效的融合到情境代入教学方式中,由此来不断提高课堂的鲜活性,保持上课过程中的积极活力,并使所有学生都愿意主动沉浸到问题的思考中,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成果。例如,在相关图形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寻找融入课堂的机会,更好的形成知识体系框架,同时更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实现更好的家校联合,形成更好的教学规划。
(三)提高问题情境创设趣味性
游戏往往最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将学生引入到问题的情境中,切实的从根本上提高数学的有趣性。兴趣能够在学生学习中起到很好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数学问题与游戏的结合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对学生进行“圆角分”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真实的演练,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计算,更能教会学生认识人民币,为以后的生活提供帮助。游戏的趣味性与学习数学是分不开的,只有合理的运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结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引导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在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与生活相结合,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趣味性,达到情境创设的高效性,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 静.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85.
[2]时玉梅.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景的创设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3):206.
[3] 蒙炳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思路[J].新课程(上),201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