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德育教育开展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5期   作者:沈静之
[导读] 作为教师,要“教书”,也要“育人”。我们经常听到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非常形象的说明了教师工作的任重道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将道德教育见缝插针的渗透
        沈静之
        浙江省新昌县七星中学 浙江省新昌县 312500



        摘要:作为教师,要“教书”,也要“育人”。我们经常听到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非常形象的说明了教师工作的任重道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将道德教育见缝插针的渗透,同时要在学科教学内容中充分的挖掘道德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
关键词:初中科学;德育开展;有效研究
        科学是一门非常奇妙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中充满了科技发展的光芒,特别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有关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并不能像语文这样的学科一样,以文字将情感自然而然的呈现。因为科学内容的特性常常表现出一种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知识体系,很难挖掘出符合学生认知的道德内容。鉴于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深入研究德育内容与科学知识的连接点,并将其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良好的道德水平。
一、初中科学教学中课前准备的德育内容渗透
        充足的课前准备可以让课堂学习效率更高,科学课堂也不例外。比如下一节课中器材的整理、课外知识的收集、资料的整合等等都可以让课堂更加事半功倍。教师要抓住这个阶段的准备工作,渗透德育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一)确定一定范围,发动学生寻找范围内的问号
        我们生活的世界因为有了科学知识才变的丰富和多彩。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还未真正的在自己的生活中过多的接触和体会科学知识,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种亲身实践的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知兴趣,让他们切实的感觉到科学知识对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奇妙。
        比如,在学习《声现象》一课教学开始的一周之前,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个课外作业:寻找身边的声音,分析他们的特点,并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开展一个全班讨论的活动,鼓励学生踊跃提出自己的发现,并互相谈谈自己对其发现有什么样的问题和见解。比如放学的铃声,人潮走出校门的声音,车流声,下雨声,这些声音有些清脆而响亮,有些让人感觉压抑,还有些让人感觉很开心……学生们经过亲身的实践和互相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学会了较为初步的科学知识探究方法,同时让他们的思想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二)提出一定的目标,让学生去寻求解决的方案
        目标是任何学习为之奋斗的方向,在成功的路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教师要想在教学课堂中渗透德育内容,首先要明确对于初中生来说,德育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再根据德育具备的发展性和社会性意义,为学生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在有关《光现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将准备好的课件资料为学生展现出来,比如平面镜的特点,爱迪生制造“无影灯”的故事、我们日常所戴的眼镜和爷爷奶奶的眼镜有什么差别等等,来帮助学生确定这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光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便利?我们都是怎样利用这种便利的?不些不好的用光习惯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让学生在这些资料的观赏和讨论中慢慢看到科学带给我们生活的重大意义,同时还学会用简单的用光知识来为自己或者他人制造一些便利,除此之外,在这种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学生还可以在科学知识课堂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用光和用眼习惯,可谓一举数得[2]。
二、课堂的德育渗透
(一)在大胆交流的课堂活动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更可以在学习中收获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而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活动应该就是课堂合作了。教师在课堂中把重点的知识点讲清讲透之后,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正反方向的辩论题,让学生自行组成合作小组进行讨论,分别给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然后将这些集体的想法整合展开辩论,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小组之间的合作和辩论成功之后的成就感,都可以在无形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在团队精神极强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二)在亲手实践的科学实验中培养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
        科学的魅力就在于亲手做成的实验付诸了实践并服务于大众。但是良好的实验精神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重点培养。教师在实验课堂中,要事先为学生讲解科学实验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实验态度和科学习惯,对于实验过程和结果要实事求是,不作伪,不夸大,要勇于与教师和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逐渐养成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
(三)在枯燥的科学探究中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科学是奇妙的,但同时也是枯燥的,一个成功的科学研究要经历百分之99的汗水。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行为和认知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在重复的失败中失去坚持的动力和信心。鉴于此,教师要在科学课堂中帮助学生统一科研思想,对于学生的研究方向采取多引导、多点拨的教学态度;对于学生的研究内容采取多分析、多总结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研究结果采取多实践、多思考的教学方法。并在坚持不懈的教育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课后的德育渗透
        在当前的中学生生发展中,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了“德育生活化”这一论点,是指学生的品德学习应当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换句话来说,德育应以学生鲜活的生活经验为逻辑起点,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引导学生深入其中进行道德体验和实践,满足其自身道德需求,最终达成提升整体素质,发挥自我价值的理性追求。而如何把握好课后这一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环节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在于榜样[3]。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课后作业:要求同学们走访自己的周边,访问垃圾管理者,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污染实例,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危害等等,通过不断的研究、学习和钻研,不断地对自己当前的生活方式进行审视与反思,并在无形中接受正确的价值熏陶,完善自身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谢伟峰.初中科学教学中德育教育开展策略探究[J].读与写,2020,17(21):209.
[2]钱国芬.初中班主任基于微信开展互动德育研究[J].家长(上旬刊),2020,(7):64-65.
[3]邹争先.立德树人——融德育于初中教育教学的实践[J].读与写,2020,17(23):16.
作者信息:沈静之,(1975.7—)女,汉族,浙江省新昌县人,本科,浙江省新昌县七星中学,研究方向:初中科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