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和途径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5期   作者:白健全
[导读]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即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确保任何教学活动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白健全
        湖北恩施州清江外国语学校
        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即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确保任何教学活动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响应新课程要求,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时深入挖掘历史学科德育功能,渗透德育教育,以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历史世界之中实现知识获得、道德发展、自我成长。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教育;渗透方法
        历史学科是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之中蕴含德育色彩。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历史学科的德育价值,“以史育德”,在保证历史教学的“史论统一”的基础上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实现智育、德育双重统一,进而实现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培养。
        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呢?
        一、以自身素质的提升确保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
        教师在某种意义上,是学生第一个解除的偶像和榜样。无论学生是否认同,但学生都会无意识的对教师的行为、举止进行模仿,向师性色彩明显。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自身在开展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者用,要做好如下工作,让学生能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自身修养所感化,从而在模仿、学习教师中实现道德行为的约束。
        (1)教师应当坚持“终身学习”理念。既要熟悉教材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又要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掌握新理念、新教法,在提高自我中为德育教育创造条件;
        (2)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历史教材,并且明晰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新要求,要找准德育教育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做好完善的备课准备工作;
        (3)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不仅要在言行举止上自我约束,也要在形象上控制自我,这样才能够以自身的魅力无形之中感染学生,实现德育教育。
        二、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科学开展德育教育的工作
        历史教材之中蕴含丰富的与元素,不仅涉及我国、更涉及世界,不仅包括文化领域,更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科学技术领域。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道德因素,落实开展德育教育。
        (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我国的古代文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感;可以通过讲解我国灿烂而又辉煌的历史文化,如敦煌莫高窟、长城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可以通过讲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传递给学生爱国精神永不灭的信念;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人物的感人事迹,如邓世昌、郑成功等引导学生自觉成为爱国的践行者;
        (2)开展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教育:我国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分散逐渐走向一统的过程,本身我国就一个特殊的多民族国家。甚至于到今天,我国还存在着分裂的思想。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教材,开展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教育教学,如利用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康熙平定三番、香港回归等进行对应的教育活动;
        (3)开展诚信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百家争鸣、商鞅变法、立木为信等各种历史故事来传递给学生诚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知自我行为的发展,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当然,除此之外,初中历史课堂上还有诸多与的与教育有关的内容。教师需要深入挖掘,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以求立足于历史教材,实现道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三、以教法创新为支撑强化学生课堂的德育体验
        为了让德育教育在历史课堂上更有效地开展。教师就要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德育体验,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深化学生的体验效果,这样德育教育才不会形式化开展。
        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开展情景教学法,利用动画情景、语言情境、想象情境创设的多种方式,让学生们获得感官刺激,从而在观看与体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实现德育的传输。
        如在开展“抗日战争”教育时,为了传递爱国主义教育,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教师就可以通过视频展示的方式将一幕一幕血与泪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南京大屠杀、台儿庄大战、卢沟桥事变···这一个个画面刺激着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时代,他们对国家的热情会无限的被激发,历史教学能够有效开展,学生德育体验也十分丰富、十分真实。
        四、以有效指导化解学生历史学习道德认知问题
        当然,初中学段的学生正处于意志力不坚定、思想变动较大,很容易受外界的不良信息所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以及错误认知。
        这时,初中历史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协调作用。通过及时的观察来获取学生的行为变化等信息,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出现的问题。同时通过面对面或非面对面的指导,传递给学生正确的思想和正确的处理方式,解答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价值观与选择的疑惑,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更好的投入到历史知识学习,更明晰的看待未来的人生之路。
        如在开展历史“文化大革命”教学时,我发现有一位学生,因为这一个事件对毛主席有了一个不一样的看法。他很偏激的认为,毛主席在文革期间的一系列举措导致了我国“二次退后”。在课堂上该位学生发表出该种看法,我并没有直接的批评该位学生。而是举办了一次“我看毛主席”的讨论会,让学生们通过多方的资料搜集,看看毛主席究竟为如何为我国开天辟地,在结合人在发展过程中的完美性,引导学生去探讨。
        在这样的活动之中,该位学生发现了自己片面的看法,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学生们也通过这一活动,深化了对多个历史课堂知识点的巩固和认知。不仅让历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在直接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以直接感受的方式实现了自身意识的转变,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历史学科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要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历史学科的道德教育功能,促使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双相统一,让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上实现知识的积累、心灵的内化、道德的提升,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健.浅谈初中历史德育教育的深入[J].今天,2020(11):276-277.
[2]杨林.关于初中历史德育教育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0(06):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