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教材例题有效地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认识周长》课例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5期   作者:郑卓敏
[导读] 如何实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例题是关键
        郑卓敏
        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新雅小学  510820  

        内容摘要:如何实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例题是关键。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题可以从学生的认知目标、教学内容、练习题等进行调整。教师应根据教材例题的教学内容的特征创造性地创设情境并联系生活导入教材例题,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例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感,愉悦地充分感受并体验教材例题的知识。在整体把握教材例题的教学前提下,调整、重组课例,对课例的内容进行恰当的调整,使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挖掘例题的深意,抓住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用好用足例题,这才能使教材例题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上。

        关键字:教材例题  课堂教学  有效
        
        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甚至思想观念的形成都源于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基本途径,所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而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也提到:教育是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那么,如何实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例题是关键。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题可以从学生的认知目标、教学内容、练习题等进行调整。而调整或重组教材的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例题,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在进行新授课时,为了更好地教学往往会把教材例题进行处理。那如何把握教材例题的处理,使用好教材中的例题就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以下,我就关于如何把教材例题有效地应用到课堂教学阐述我的一些思考。
一、创设有效情境,联系生活导入课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创建全新的学习情境,进行愉悦的教学。有效的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新课例题而创设的。因而,教师应根据教材例题的教学内容的特征创造性地创设情境并联系生活导入教材例题,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例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感,愉悦地充分感受并体验教材例题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已有的生活认知,利用“动物王国的一只蚂蚁”作为本课的导入点,以“蚂蚁要围着树叶的边缘爬一圈,可是它比较顽皮,爬了四次,请你们观察一下哪一次才是蚂蚁爬行树叶的一周”这个情境,让学生展开“树叶的一周”的认识。再接着,通过“蚂蚁能否爬行角的一周?”这个情景问题的解决认识了“封闭图形”。从而,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探究,知道了“一周”的概念并认识了“周长”。这样的情境导入能有效让学生快速地进入生活情境的学习状态,自然地接受新知识。一方面,能用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效地将课本例题以一种自然的导线呈现给学生,达到有效创设,自然导入,贴近学生生活。


二、整体把握教材,贴近实际调整课例
        教材例题的编写具有其局限性,因为它更注重于知识间的逻辑性。因此也往往使学生与生活实际脱轨,导致学生学习例题的主动性和兴趣不高。我认为,教师在使用教材例题时,更应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整体把握教材例题的教学前提下,调整、重组课例,对课例的内容进行恰当的调整,使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我是先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周长的概念的。考虑到学生对不规则实物和图形的认识不足,我先呈现“一片树叶”,由“树叶的一周”到“描树叶的一周”再到“树叶的周长”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了周长的一般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课本例题出现的都是封闭图形,所以我还从不封闭图形入手,使学生体会到“封闭图形”的含义,并且还从规则图形到不规则图形一一呈现,让学生 到周长的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等规则图形才有周长的思维误差。课本例题只是呈现了多个封闭图形和周长的概念,而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入手,整体把握教材,调整课例,有用并有效地教授给学生 。
三、挖掘例题的深意,用好用足例题
        教材例题是专家编写的,也意味着例题是一节课的重点所在。我们教师在使用教材例题时,除了让枯燥无味的例题在课堂上“活”起来,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挖掘例题的深意,抓住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用好用足例题,这才能是教材例题有效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上。
        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 时,我便对例题作了深入的挖掘。课本例题是这样的:出示多个规则和不规则图形,告知周长的概念,并提问“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我在处理教材时,除了上面提到的导入以及教授周长的概念两部分,我还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以四人小组形式让学生用软尺、线、笔动手量一量、算一算给出的树叶卡片、长方形卡片,星形卡片的周长,最后进行全班汇报。这样设计是想让学生在直观操作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并经历周长概念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测量周长的方法,同时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从身边的事物找出哪些物体表面有周长”说一说环节,让学生轻松愉悦学习,并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材例题作为一节课新知识的重难点所在,固然是集中了精华的,教师在使用教材例题上,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教材”的形式,把“用教材”放在第一准则,在能使用好教材例题的前提下,真正地将教材例题用之于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一般情况下教师是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驾驭教材例题,对教材例题进行适当的调整处理后运用到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教师能随意改动教材例题。我认为教师应将教材例题“改之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及现实生活,又“用之于”学生的学习。一句话总结就是“改”之有道,“用”之有效。在这方面,教师应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思考,用经验验证完善教材例题,把教材例题有效地应用到课堂教学,让教材例题为我们所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