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在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5期   作者:吴兰
[导读] 母语“负迁移”在语言迁移研究中被视为负面因素,会导致学习者出现错误,阻碍二语能力提高
        吴兰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1844

        摘要:母语“负迁移”在语言迁移研究中被视为负面因素,会导致学习者出现错误,阻碍二语能力提高;然而在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中,利用课程特性,充分发挥母语文化和语言的影响,以“负迁移”为契机,引导学习者发现、体会、内化对语言差异的认识,克服“负向”结果,促进二语输出能力提高。同时,利用二语对母语的“反向迁移”影响,有助于学习者完善母语语言、文化的学习。
        关键词:语言迁移;中国文化英语课程;语言差异

1 引言
        1.1 语言迁移
        上世纪50年代,“迁移”概念从心理学领域进入语言教学研究,其定义为“任何已习得(或未完全习得)语言与目标语之间异同点所产生的影响”(Odlin 1989:27)1;也有学者将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解释为“某人所掌握的一种语言知识对其所掌握的另外一种语言的知识或使用产生的影响”2。
        语言间的相同和相异会产生母语迁移,其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有正向迁移(即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向迁移(即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种。正向迁移指母语和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负向迁移即母语干扰,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3。本文将结合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探讨母语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如何利用母语的“负向迁移”培养学生的语言差异意识,从而减少负向迁移的结果,提高二语输出质量。
        按照方向这一维度,语言迁移可分为3大类:母语对目标语的正向迁移(forward trasfer),目标语对母语的反向迁移(reverse transfer),以及二语对三语,三语对四语等过渡语之间的侧向迁移(lateral transfer)4。本文只讨论第二种情况,探讨二语对母语的影响。
        由于之前研究对于术语的使用和定义缺乏系统性,因此需要明确的是,本文中的“负向迁移”是就二语对母语的影响而言,强调语言差异带来的学习困难,进而引发二语语言错误;而“反向迁移”是就客观的迁移方向而言,重点是二语对母语的渗透影响。
        1.2 中国文化英语教学课程特点
    根据2020年5月我国颁布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了“中国文化概要”,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内容,“增强英语专业师生的中国文化意识”5。
        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内容与语言并重:教材和教学语言为英语,有助于学习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表达,也是英语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学科内容和内核为中国文化,是中国学生的母语文化,便于学习者利用背景知识和共有知识理解、记忆、运用英语语言。
        本文中所举例子来源于廖华英主编的《中国文化概况》(增订版)。

2. 母语对二语“负向迁移”的影响
        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母语干扰是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会导致错误出现,延长学习者犯错误的时间6。然而,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及时介入,在学习者出现错误前利用母语与二语的对比发现差异,引起警觉和思考,就会有助于学习者避免错误的发生。
        2.1句法
        英汉句法差异突出,汉语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的衔接不拘泥于形式,这与英语句子完善、严谨的衔接手段形成鲜明对比。语言迁移研究的对比分析学派认为“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与其可能导致的困难之间成正比例关系,即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越大,学习的难度就越大,亦即等式‘差异=难度’(difference=difficulty)”7。从教学实践中观察发现,中国学生在英语书面输出,如写作、汉译英中,句法容易出现错误,或者出现句型单一、重复率较高、甚至不符合英语构句特点的句式,如单句连用,导致逻辑关系不清晰,或者忽视标点的正确使用,出现语法错误等等。
        在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中,英语是学习工具,内容是母语文化,中国学生会接触到英语表述句法地道,内容或背景信息熟悉的句子,在理解和表述句子内容时,学习者的母语知识会“渗入”英语句子中,从而克服句子差异,借用母语自然、流畅的表达;对于一些特别熟悉的内容,学习者对其在母语中的语言形式也不陌生,能够在母语影响下,阅读英语表述的同时反映出地道的汉语表述,其表述形式与英语表述形式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汉英语言差异,有利于学习者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强化对英语句法的认识,并在实际运用中克服句法差异,在遇到相似句法差异的情况下,自觉运用地道的英语句式。
        比如:The large range of Suzhou silk, long known for its quality and beauty, finds a brisk market in more than 100 countries and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 英语句子较长,用过去分词短语作插入语来体现语意主次、逻辑关系,主谓搭配地道,衔接自然,语势流畅,内容丰富。这些内容也是汉语介绍性材料常常会用到的,且表述形式相对固定,学习者利用母语的已知信息能反映出地道的汉语句子,即以主谓结构的短句为主的表述形式(如“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质量上乘”等),这一转化直观地体现了英语句子重形合、汉语句子重意合的特征,令学习者印象深刻,从而能在语言运用中自觉克服句法差异,学习运用英语的语法和句法手段产出地道的英语句子。
        比如汉语句子:“西安是陕西省省会,景色优美,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句式特征与之前的句子汉语表述相似度高,也是主谓结构、短句连用,结合之前见到的英语句子,学习者有望产出相类似的英语句子,运用恰当的语法形态,体现语意主次、逻辑关联(Xi’an,the capital of Shaanxi province,has a beautiful landscape, fertile land and a temperate climate.)。
        母语的负向迁移在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中并不一定是一个消极因素,以其为契机,充分利用母语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引导学习者发现、体会、内化对语言差异的认识,避免了“翻译腔”的母语表达,同时自觉对比句法差异,加深对差异的认识和敏感性,克服“过少使用”英语中比较地道的句型,而容易“过度使用”难度较小、结构简单的句型的问题,变“负向”为“正向”,产出地道、丰富的英语句式。
        2.2 词汇
        Laufer(1998)将词汇分为输入性(被动词汇)和产出性(主动词汇)两种,在中国,二语学习者的产出性词汇要少于输入性词汇8,是学习者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瓶颈。词汇的深度指“学习者对词汇掌握的程度”,与产出性语言技能如说和写显著相关,包括对词汇搭配能力的了解和词义之间细微差异的敏感性及对一词多义语意网络的了解和掌握9。
        2.2.1 搭配
        就词汇而言,学习者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而使用错误的搭配(Wilkins,1972),中国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常把一些汉语搭配迁移至英语中10,如The speed is quick(速度很快)。


        而在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中,母语文化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很多是学习者已习得的知识,特别是词汇搭配方面,中高级学习者具备了一定的母语水平和积累,可以在见到英语搭配时反映出其地道、流畅的汉语搭配,如果两种词汇搭配在形态上差异较大,会令学习者印象深刻,在以后的英语表达中使用地道搭配,克服汉语表达形式的干扰。
        比如当学习者看到下面这个英语句子:Most of the large rivers have their source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drop greatly between source and mouth,句中出现的“drop greatly between source and mouth”,在母语搭配影响下,学习者会自然从一一对应的汉语译文“从源头到入海口剧烈掉落”调整为“从源头到入海口落差很大”,避免了英译汉中的“翻译腔”,同时积累了地道英语搭配,将来在表述“落差很大”时,会联想到drop greatly。
        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认为,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促成二语习得的必要因素。在输入假说和话语分析研究的基础上,Long提出的“互动假说”强调互动在促成可理解输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指出通过“意义协商”(meaning negotiation)协助二语学习者的二语产出,从而有利于二语习得11。从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学习者的母语语言和内容积累有助于学习者将英语中与母语差异较大的搭配变为“可理解性输入”,并通过与母语搭配的对比、互动,进行“意义协商”,从而促进英语词汇搭配的记忆和使用。
        2.2.2 词意
        英语词汇一词多义现象普遍,词意受搭配、语境、语域等因素影响,很难将某一英语词汇与某一汉语词汇对等起来。对母语迁移与二语者心理词汇发展的研究发现,学习者在储存外语词汇信息时都存在一个母语中介,依托母语概念在二语词汇与对应母语词汇之间建立对等关系。还有研究通过对中高级语言学习者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二语转译为母语来学得新词的意义,尤其初学者会依赖母语载体去体会新词所反映的概念,本族语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原有知识发生的正迁移是母语对二语词汇记忆的正面作用”12。
        比如:The lively atmosphere not only fills every household, but permeates streets and lanes,句中的谓语动词permeate,由于其汉语基础词义为“渗透、弥漫”,语义偏抽象,学生不难记忆,但运用有难度,即这一单词转化为主动词汇有困难;但在这个语境中,依托母语概念,结合母语的文化背景信息(对春节气氛的切身感受),以及对汉语常见表达、搭配的积累,学生有望借用汉语中的地道搭配、自然流畅的表达来翻译句子,如“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充满了节日气氛(或‘喜气洋洋’)”,从而有效拓展permeate的词义和用法搭配(如及物动词,后搭配“某处”),有利于学习者突破词义狭隘对应的藩篱,对抽象词汇的语境词义有具体的体会,便于模仿和使用。

3. 目标语对母语的“反向迁移”
        语言迁移并不总表现为母语对二语的影响,当二语发展到一定水平,二语对学习者的母语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发生反向迁移(reverse transfer)13。随着二语概念成分的逐渐增多,二语会对母语产生反向影响,且日益深入;迁移是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不仅仅是母语的专权14。
        3.1内容的反向迁移
        由于英语语言偏向于描述性和解释性,而汉语某些语言表述含义丰富,但表述形式偏概括和模糊,因此根据语言反向迁移观点,中国学生在学习某些英文表述时,会通过描述性、解释性的文字,加深对某些汉语概念的理解,完善和丰富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
        如《诗经》的三种写作手法“赋比兴”,英文表述为 fu (narration),bi (metaphor) ,xing (evocation) ,采用了拼音加英语加注的方法,注释的英语单词语意具体,学习者结合在二语中习得的概念成分,可以将汉语中由于时代、专业特点而产生的笼统性表述“赋”“比”“兴”分别准确理解为“叙述”,“暗喻”,“抒情”。
        3.2反向迁移与汉语成语的英语表达学习
        在中国文化课程中,因其内容与中国文化紧密相关,不可避免会出现汉语成语的英文表达,在质量上乘的教材中,语言质量较高,有利于学习。如disconsolation mostly caused by the lack of opportunit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talents - 怀才不遇,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 古为今用/借古讽今。
        由此可见,在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中,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其具体内容,根据语言反向迁移理论,“二语学习中获得的新概念会使原有基于母语的概念结构发生重组,改变学习者对事件的范畴化和注意倾向,从而对学习者母语的使用产生反向影响”15。借助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积累的语言知识,可以促进、加深对文化内容的理解,甚至弥补在以往学习中忽略或缺失的部分,使学习者的中国文化素养趋于完善和科学。

4. 总结和讨论
        语言迁移中,传统意义上会阻碍二语习得的“负向迁移”,通过教学设计,与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可以成为促进学习者二语学习的手段。同时,利用中高级学习者二语对母语的“反向迁移”,还可以完善、深化学习者对母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并通过两种语言的互动,提高二语的输出能力。
        为了保证以上效果,课程教材质量要可靠,特别是语言质量:反映文化内容语意准确、英语表达简洁地道,编者中应有通晓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英语母语者,语言便于学生模仿学习。

参考文献:
[1] 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9.
[2] 蔡金亭,李佳. 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 [J]. 外语教学,2016(7):43-50.
[3] 唐承贤.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37-42.
[4] 徐庆利,蔡金亭,刘振前. 语言迁移研究近20年的新发展:回顾与思考 [J]. 外语学刊,2013(1):103-109.
[5] 曾艳钰.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解读 [J]. 外语界,2019(6):2-8.
[6] 唐承贤.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37-42.
[7] 苏留华. 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44-52.
[8] 王靖雯.三种词汇习得方法对中国大学生二语词汇附带习得效果的作用和影响 [D]. 兰州:兰州大学,2011,10.
[9] 匡芳涛.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研究——基于范畴化理论的探索 [D],重庆:西南大学,2010,26.
[10] 唐承贤.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37-42.
[11] 蔡金亭,李佳. 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 [J]. 外语教学,2016(7):43-50.
[12] 张萍.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十年回溯与展望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21-26.
[13] 蔡金亭,李佳. 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 [J]. 外语教学,2016(7):43-50.
[14] 徐庆利,蔡金亭,刘振前. 语言迁移研究近20年的新发展:回顾与思考 [J]. 外语学刊,2013(1):103-109.
[15] 同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