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5期   作者:许伟
[导读] 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课目数量最多的一种文体,除去文言文不算,它占据了大半壁江山
        许伟
        南京市浦口区石桥中学    
        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课目数量最多的一种文体,除去文言文不算,它占据了大半壁江山。知名语文教育家王荣生教授曾经仔细测算的结果是:占85%以上,甚至更多。足见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地位重要。教好散文对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举足轻重。
        那怎样才能教好散文呢?笔者认为,教好散文的关键一役是确定好每篇散文的教学内容。而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教师除了对被教学生有准确的把握外,更要依据散文的性质、特点并结合具体要教授的文章,选取出应该并适宜教学的内容点,最后再有条理的去编排它们使之成为一个顺畅的教学流程并得到具体的运用。
        关于散文的定义至今没有定论。如今唯一能借助的就是“形散而神聚”这句话。何为“形散”,何为“神聚”?笔者认为所谓“形散”对象在“形”,特点在“散”。其中“形”就是文章中的人、事、物、地、时等文章中具体而实在的东西。“散”就是诸如主人公的多元化;事、物的分散、不统一;各种写作手段运用的相对独立;时、空的跨度比较大等等。这些形的游离、不连续就给散文带来了一个非常表面化的特点:颗粒感(成点状分布)。这点状的分布不是各自绝对独立的,它们之间有一种无形的东西——文章的主旨思想情感把它们聚集在一起。这些散点要么正面为主旨服务,要么侧面起作用;要么直接为主旨服务,要么间接起作用。不管怎么说这些散点都紧密地围绕着主旨这一“神”而“聚”。我们思考、决定散文的教学内容必须先落脚在那些散点上。分析它到底是由哪些相对分离的内容点构成的。在这些各自分离的内容点里又有哪些细节点,如: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或遣词造句精妙的词句等等。然后顺着文章的行文把这些散点连接成线,去分析作者的思路,具体完整地感知作者的心理路程,感知作者的情感态度及其变化,感知文章的意境等等。继而围绕主旨做全篇面上的考量:思考各自独立的内容点是怎样围绕着主旨并做出自己的贡献;它们各自与主旨又有着怎样的关联;相互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可以说折线成面俯视全篇。最后还可以结合文体知识、文化、背景、学生等等外部情况做一个立体的处理。把思考后寻出来的可以教授的点有条理的组织起来就可以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即通过点、线、面、体等几个维度逐层、立体地考量来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
        下面,以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为例,具体详解一下。
        第一步:梳理文中的散点。
        《背影》这一篇文章共计七个自然段。从头至尾依据“时、空的跨度比较大”可以分为五个大的散点。
        第一个点在文章第一自然段,作者写《背影》一文时,即浦口火车站送行一事后两年多。内容为铭记“背影”。
        第二个点在第二自然段,是火车站送行一事发生的那年(1917年)的冬天,事情发生前一个月左右。地点在徐州父亲住处。内容为交代事发的原由及背景(“祸不单行的日子”)。
        第三个点在第三自然段,时间是离开徐州后几天,地点在扬州。继续深入交代背景(“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第四个点在四到六自然段,时间是送行那几日,地点在南京,具体写送行过程并展现“背影”。此处可以分成三个小散点。第一个小散点在第四自然段,时间是送行前几日,地点在南京城。

写“我”和父亲到南京后各自所做:“我”玩而父亲既忙于找工作又要照顾“我”,还为送不送“我”而踌躇。对比鲜明。第二个小散点在第五自然段,时间是送行当天,地点在浦口。写父亲送“我”上火车。其中父亲与脚夫的讨价还价;“我”的心理;“我”与父亲或表面或内心的冲突等描写又是重要细节点。第三个小散点在第六自然段,时间是送上火车后,地点在火车站内。写父亲给“我”买橘子。此处详细展现了“背影”。前面所有铺垫内容的作用至此全部展露。这里有很多细节点,如:父亲语言、肖像、神态以及“我”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我”含着泪看着父亲消失在人群中的场面描写;还有“我”和父亲的情感由前面的分歧至此变成融合情感表达等等。
        第五点在第七自然段,时间是“送行”事后不久,地点在北京。内容为补叙抒怀。总结全文并呼应前文。
        第二步:连点成线。
        这些散点以时间为表象,实则以逻辑思考来前行。作者先从侧面下手,最终落实在正面的深入展现上。“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也从不理解到理解 ,最终怀念。整片文章紧密围绕“背影”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层层推进,最终展现主旨。
        第三步:围绕主旨做面上的分析。
        《背影》全篇以第六段所写“背影”为主,其余段落几乎都围绕着它,从不同角度为它服务。文章开篇引出“背影”,确定感情基调。二、三段补写家中惨淡之事,为写“背影”蓄势。第四段写“送行”前的小波折,第五段写“送行”。都展现了“我”的无知、父亲对“我”的关爱,继续蓄势并引出“背影”。经过此五段的铺垫、蓄势,第六段就顺势而出通过买橘子一事,展现“背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儿子对父亲的感念。文章感情的高潮及变化点都在此。第七段为第六段收尾、提升,呼应前文、突出主旨。
        第四步:立体处理。
        《背影》可谈的外部内容较多,如:
        1、时代意义——在一个“父亲”普遍被声讨的年代里写了一个“好爸爸”。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
        2、新颖独特的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
        3、朱自清一贯的写作特点及写作这一篇文章时的家庭境况。
        4、作文技巧借鉴。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可拿来教学的内容有:与段落相对应的各散点;文章中一些重点展现的叙述、描写、抒情等细节;文章内部的逻辑思考过程;文章起伏变化的情感;文章的主旨;文章的架构及呼应;文章引起巨大反响的根源;朱自清的行文技巧;作文时选取事物的角度;与文章有关的一些背景等。
        最终具体确定时,还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状况,提前预估他们学习中的难易点,并结合文章内容的主次关系,选取好教学内容,安排好顺序和时间,做好内容间的引导或过渡,连缀成课。
        这就是通过点、线、面、体的考量来确定散文教学内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