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中“大自然”板块内容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5期   作者:王秀兰
[导读] 2017学年浙江省小学一年级品德课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于2018学年开始使用,2019学年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使用覆盖小学所有年级
        王秀兰
        浙江省绍兴市树人小学
                                       
        2017学年浙江省小学一年级品德课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于2018学年开始使用,2019学年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使用覆盖小学所有年级。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本课程在课程性质、课程特征和课程基本理念不变的情况下,部分领域还是有所改变的,“自然观”便是其中改变之一。
        2017年之前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浙江省小学低段使用的教材为《品德与生活》,在这套教材里,自然观理念核心部分呈现内容不乏有“人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甚至凌驾于自然”。例如对于我们保护动物的动机,教材映射的理解是对我们人类有用所以我们要保护,有些动物是因为漂亮,有些动物是因为他的皮毛可以用…… 有些动物濒临灭绝,而它的灭绝最终会破坏生物链,导致人类的遭殃,所以我们要爱护、要珍惜。由此可看教材中的“我们”一直以生物链的最高统治者自居,我们一直在传递给孩子们这样的信息——我们改造自然,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大自然是为我们服务的。同样的,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因为危害到人类了,不利于我们了,我们的生存受到威胁了,所有我要努力保护生态,说到底是为了保护自己,是“以我为中心”的伦理观的映射。
        而统编教材站在“重塑民族精神”“培养怎么样的人”的高度上,对自然观从新进行了审视。“同生、 共长 、 共存” 新的生态伦理观贯穿整套教材。 的确自然养育了我 ,我们应该在自然中成长、感恩。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主编孙彩平教授说:“自然因为有人, 更有灵气, 而人因为有大自然才有了依托, 有丰富的生活,两者相依相生,不是相互利用。”  面对教材理念这样的改变,我们如何使得正确的自然观有效落实?如何实施有关内容的教学,值得我们思考,我浅议如下:
一、教师正确解读教材中的“自然观”——挖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髓。
        教师从新旧教材的对比中更加深刻地解读“自然观”。我们一直以生物链的最高统治者自居,我们一直在传递给孩子们这样的信息——我们改造自然,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大自然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了,因为危害到人类了,不利于我们了,我们的生存受到威胁了。 而新的统编教材则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为了更好地解读这个理念,教师可以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来着手这点。
        例如:统编教材二下《我是一张纸》,与此课本相类似的原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中有《这是一张纸》,苏教版有《小小一张纸》,根据以往的教学,我们对旧的教材解读如下:
第一部分,纸的作用很大
第二部分,纸是木头等植物做成,这些资源再生能力不强,森林资源有限,很宝贵,森林对人类的作用很大。浪费纸张就是在浪费木材,最终祸害的会是我们自己。
第三部分,我们如何节约用纸,从而达到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这样解读,明显是站在人类的高度、人类的本位去了解纸,体现的是“自我为中心”。 我们不知不觉中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了一颗自私、利己的种子。难怪孩子们越来越功利 ,难怪有专家说我们培养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北大中文系资深教授钱理群就曾在北大的毕业典礼上说:“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多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再看统编教材二下《我是一张纸》的正确解读:
        第一部分,纸与我们息息相关,上课陪伴着我们,是我们的好朋友。
        第二部分,纸是有树木、芦苇等做成正,是一种生命的牺牲,是一种生命形式的转换,我们应心存感恩和对生命的尊重。
        第三部分  纸是中国人发明的 ,对世界的贡献很大, 是中国人的骄傲 。
        这样解读,体现的正是共在的自然观,纸与我们息息相关 ,纸有丰富的样子,它与我们时刻相伴纸是生命的转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理应爱护。
        教师可以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统编教材转变的时代风情、风气、风尚 为孩子种下的不仅仅是自然观,而且是价值观 、世界观形成的方向,种下真善美的种子。


二、教师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探索自然——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1﹒从切身体会感受自然
        “人生活在自然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不可分”。人立于地球之上,包裹于自然之间。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的第一步无疑是要对“自然“有一个概念。“概念”从何儿来?那就需要切身体会,走进自然。概念的确立,单凭教师的讲授、书本里的认知,肯定是不丰满的。所以,切身感受大自然是低段教学的重要策略。
        找一找  找风儿在哪儿,找美丽的小草,找可爱的小昆虫……
        玩一玩 和风儿玩一下,和泥巴玩一下……
        养一养  养一株花,养几只小蝌蚪……
        做一做  制作树叶标本 制作环保小花盆……
        例如《我是一张张》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引领学生在课后走进大大自然去摸一摸大树的枝干,去闻一闻芦苇的清香——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并不是人为的定义,而是自然界真实的呈现,然后帮助学生在这样的探索中逐步建立起“自然”的概念。
        2﹒用实际行动探索自然
        探索自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然,只有了解了我们才会真正懂得保护的意义,所以我们因从小培养孩子探索自然的精神,这并非只是科学老师的任务,也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科普文章的拓展、科学小实验的尝试等形式去帮助低段的孩子探索自然,从而培养这方面的兴趣,帮助学生初步构建起“”大自然“”这个概念。
        例如《我是一张纸》,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借用科学实验室,组织孩子们,如何把收集起来的“废纸”变成“再生纸”。相信通过这个的活动,孩子们不但能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也很切实感受到大自然的奥秘。
三、教师引领学生从生命的角度去尊重自然——播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种子。    
        1.以“感恩”替代“价值论。”
        从我们以往的品德教学中,不难发现,我们很多的道德教学时建立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我们跟孩子们说,为什么环卫工人值得尊敬?因为他们给城市带来了洁净,为我们创建了整洁的生活环境;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绿化?因为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小草为我们守护土壤,美化环境……我们是不是一直在跟孩子们强调“价值论”?久而久之,会如何?答案在当下不少人身上有呈现——利己的价值永远放在第一。
        面对统编教材,我们应改变观念,我们应引导学生人得以存活离不开大自然的给予的恩惠。我们要引导学生感恩的思想,不仅要对人,自然也同样要抱有感恩回馈之心。例如《我是一张纸》中的第二部分,我们所用的纸,是大自然中一部分植物的生命转化而来,大树离开了树桩,离开了森林,失去生命变成了木头然后成为了纸张;芦苇,不再摇曳舞动,不再临风抽穗,他的黯然失色、千锤百炼才有了我们手中各色的纸张。我们对这样的生命转化和生命馈赠,因心存感激。我们节约用纸不但因为因为宝贵,更因为是对大自然生命的敬畏和感恩。
        2.以“平等”替代“自我中心”。
        大自然的任何生物都有其闪光点,人类不能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去审视万物,而是一平等的姿态欣赏万物,客观地看待万物。这是统编教材中“自然观”的核心思想之一。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无声地滋润孩子的心田,引导学生认识“何为平等”,“谁与谁平等”,“如何平等”的问题。以《我是一张纸》为例,在第一课时的第一部分“身边的纸宝宝”教学中,教师通过“”寻找纸宝宝”,“变身纸宝宝”,“亲亲纸宝宝”等环节感受我们与纸宝宝之间的平等关系。只有建立起正确的平等关系,那么保护也好,爱好也好,珍惜也好,才能从心而发,且具有更久远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从日本小学国语教材看日本人的自然观》   ……蔡弋鸣
  《“生命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策略》 …… 陈学艳 《教学案例》2017第2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