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丽 杨欢
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 北京 102300
[摘要] 本文基于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在劳动教育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切入探究该校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的策略与方法,提炼成功的做法为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提供借鉴。经总结成功经验有三:其一,基于核心素养创新劳育课程,培育劳育课程体系生长点;其二,植根学校“博雅”三级课程体系,加强劳育课程联动性,一方面加强劳育课程之间的联动性,形成学校劳育课程体系中轴线,另一方面加强劳育课程与三级五领域课程之间的联动,铺开劳育覆盖面;其三,家、校、社协同构建劳动育人统一体。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最终形成全面系统综合的劳动育人统一体。
[关键词] 学校劳动教育 核心素养 小学
一、提出问题
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建校前一年,也就是2014年,我国教育部在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的概念明确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建校同年,2015年7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意见》指出,要用3-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社会参与”中的“实践创新”包含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实际应用三方面的要求,直接指向劳动教育。
2015年9月,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正式建校并开始招生,生源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惠润七个村的拆迁子女;梧桐苑、泷悦长安、翡翠长安的商品房子女;永升嘉园两限房门头沟区低收入家庭子女;中铁西城南、北区职工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的不同,学生对于劳动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偏差。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劳动即体力劳动,且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对立起来,并对体力劳动持有偏见;劳动习惯未能普遍形成,主要以简单基础的自理性劳动为主;缺乏耐心,动手能力差,创造性劳动占比低。面对学校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该小学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出发开始探索构建劳动育人课程体系,以期解决学校发展与学生成长中面临的问题,落实“博识全课程,雅心育全人”的办学理念。
二、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早提出“素养”这一概念,将其界定为:素养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2016年我国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点。[]核心素养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实施与评价的依据,引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简单来说就是把劳动和教育相结合,从而达到某种目的的教育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劳动教育的定义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定义侧重劳动的德育属性。成有信在《教育学原理》中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这个定义侧重于劳动教育的智育属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形象地说,是应该劳动、劳动艰苦和劳动美好这三个概念的和谐统一”, []将劳动教育看作是能够提升德、智、美各方面素质的实践活动。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劳动是社会人所必须进行的活动,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劳动,培养儿童既要有哲学家的头脑,也要有农夫的手脚,只有通过劳动人的身心才能得到锻炼并且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强调劳动教育对于培育全人的重要意义。综上本文认为劳动教育既应满足知识与技能等职业方面的需求,同时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也应在增强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素质上发挥作用。
小学生学校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是借助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载体对中小学生进行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和劳动习惯的教育,从而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创新劳育课程,培育劳育课程体系生长点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九年义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表明,学校劳育课程应当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兼顾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因此,学校的劳育课程目标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在开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时,就从落实核心素养出发,先后开发了“儿童园艺”课程与“二十四节气”课程。
1.以核心素养为切入点,具化劳育课程目标
“儿童园艺”课程的目标有三:其一,提高劳动意识,课程设计真实场景,提供真实的教学用具,提出真实的问题,逐步提高劳动的意识;其二,掌握劳动技能,如土地清理、翻地整地、播种育苗、植物养护等,帮助孩子们熟练使用其他生活工具,培养孩子们出色的动手能力;其三,开发和培养劳动人格,课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块属于自己的“责任田”,学生在田地划分与命名的过程中建立起主人翁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在明白劳动的社会意义之前应当感受到,没有劳动就不可能生活,劳动带来快乐,充实精神生活。”[]通过课程让学生感受到劳动与自身密切的关系,激发劳动热情,培养劳动习惯,进而主动参与到环境改善工作中来。“儿童园艺”的课程目标呼应核心素养要求中“实践创新”所包含的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同时还注重通过该课程渗透对学生品德人格的培养。
“二十四节气”课程目标更是围绕六大核心素养展开,使学生素养得到全面综合提高。课程以六大核心素养为总目标,同时结合该课程本身特点在总目标之下分别设置2-3个分目标,“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的分目标设置如图下:
2.以内容创新为着力点,突出劳动育人特色
“儿童园艺”的课程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园艺技能,保证孩子们能够熟练使用工具,安全进行园艺操作;第二,植物基础,了解植物的生物构造和生长原理;第三,生态关系,理解农园里各种生态关系,构建系统的生命观;第四,食物教育,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学习如何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课程内容在课题的引领之下实施,随着实践的推进逐步展开,呈现出开放性、动态性、生成性等特征。第一学期(秋冬季)主要有“认识自然”和“园艺基础训练”两块内容,围绕生命是什么、园艺的基础操作、认识你的农作物、种植准备几部分展开。“儿童园艺”课程的重要活动集中在春夏季的种植阶段,几大主题也都围绕着如何应对这些重要变化而开展,整理土地、选种育苗、播种灌溉、农园维护、采收加工、食物教育等,引领孩子们多角度探索农业种植背后关于科学、文化、艺术、饮食等内容。
“二十四节气”课程聚焦节气围绕多学科展开课程内容,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为学生举办了校级节气生活嘉年华,既开耕节与丰收节。同时“二十四节气”课程还以制作节气手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节气生活指南,引领学生感悟季节的更替。课程设置了系统的节气主题教育,即“二十四节气”课程的核心课程内容,学生分别从节气文学、节气民俗、节气手工艺品制作、节气物候观察、节气中医本草、节气花艺、节气饮食等不同角度深入学习二十四节气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的崇高道德意义在于,一个人能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它的智慧、技艺、对事业的无私热爱和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同志的志愿。我们力求使孩子在自己的劳动中体验到、感觉到自己的荣誉、自尊,能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 “儿童园艺”课程与“二十四节气”课程通过新颖的课程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并创建平台展示劳动成果,生长作物的农园成为校园风景亮丽的一角,精心制作的节气手账、节气花艺作品、节气标本、节气美食等,不但让学生展示创意劳动成果以获得价值感与自信心,还在互相合作与彼此分享中收获乐趣与友谊。
3.以资源保障为支撑点,加强课程政策支持
为了保障劳育课程的实施,学校在物质资源、教师资源、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统筹布置,以“儿童园艺”课程为例,农园的设计保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块土地(约一平方米),学校还进一步挖掘空间打造互动性生态教学景观。除此之外还配置了植物材料、劳动工具及灌溉系统等。在课时安排上课程采取两节联排、隔周上课的形式,保证了园艺活动的连续性。学校有专门的图书馆,供学生借阅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图书。在课程管理方面,学校专门成立了课程管理领导小组,推动个性化课程的自主开发与日常管理。学校注重加强对本校老师劳动知识与素养的培训,与此同时在校长“资源富校”理念的引领之下,聘请劳动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来学校讲课。学校还与一批高校、教研部门的专家有长期合作关系,这些教授专家会定期来校进行听评课,并针对教师在课程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详细指导。
四、植根学校“博雅”三级课程体系,加强劳育课程联动性
1.加强劳育课程之间的联动性,形成学校劳育课程体系中轴线
学校劳育课程在近几年的探索中已初步形成了“劳动与创新”课程体系。横向来看有基础性课程“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拓展型课程“生态校园”以及个性化课程“儿童园艺”。纵向来看,劳育课程体系以“儿童园艺”课程为核心课程,以“二十四节气”课程为推进课程,同时以劳育为轴线辐射联动“博雅”三级五领域课程。
八中京西附小劳育课程体系图
“儿童园艺”课程与“二十四节气”课程共同形成了该校劳育课程轴线。一个是从“人与土地的关系”切入,将农事活动与节气物候相结合,一个是从“人与节气的关系”切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互相关联、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在互动中凝成学校劳育课程中轴线,以此辐射联动学校三级五领域课程。
2. 加强劳育课程与三级五领域课程之间的联动,铺开劳育覆盖面
学校依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效整合“博雅”课程体系的三级课程,纵向逐步形成了基础性、拓展性和个性化三个层级的课程架构,横向逐步形成了五域并举、五慧并进的课程育人模式。“五域”包含“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劳动与创新”五个领域,“五慧”评价体系将“慧手星”“慧耳星”“慧眼星”“慧脑星”“慧说星”融入8+1小星评价系统,体现了自然人与社会人互为基础、螺旋上升、和谐共生、一体化培育与发展的“博雅”课程理念,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劳育课程作为学校整体劳育课程体系的中轴线联动辐射三级五领域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学校以劳育课程为轴心发挥劳育课程的联动融合功能,“儿童园艺”课程有效联动 “科学”“趣味地理”“趣味历史”“思维启蒙”“魔力科学”“文化远足”“昆虫智趣园”“百变魔绳”“成长绘本”等课程,推动了学校生命科学特色教育的发展,为孩子们探索生命科学建立基础的认知体系,培养孩子们的探索技能和学科思维方式。“二十四节气”课程有效联动了“语文”“美术”“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草药奇缘”“中医药”“趣味昆虫”“校园生态课程”“趣味地理”“趣味历史”等课程,推动了学校人文科学特色教育的发展,与生命科学特色教育共同下形成“博雅”课程体系教育合力,实现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多重育人目标,提升劳育课程综合育人功能。
五、家、校、社协同构建劳动育人统一体
鲍忠良在《青少年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指出,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家庭劳动教育薄弱,学校劳动教育欠缺以及社会劳动教育缺乏有效载体,所以劳动教育的实施应借助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合力,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整体为目标,从最初的一周一节选课走班制主题课程发展到“博雅”课程五域五慧体系下以学校劳育课程体系为主体,家庭劳育与社会劳育并举的互动互促课程模式。
八中京西附小劳育模式图
家庭劳育以“八礼四仪”课程为依托展开。“八礼”即行走、餐饮、言谈、仪表、待人、游览、观赏、仪式之礼,“四仪”即一年级的入学仪式、二年级的入队仪式、四年级的成长仪式和六年级的毕业仪式。“八礼四仪”课程体系在突出德育教育的同时,旨在引领孩子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劳动教育主要覆盖学校与家庭,并以家庭劳动教育为主,家庭劳动任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能力水平设置学生应从事的劳动内容、应掌握的劳动技能,让学校的劳动教育在家庭场域中得到有效延伸与强化。
社会劳育主要以公益活动的形式开展,借助“创城”的时代热潮,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净化小区、净化校园的劳动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劳动热情,他们的情操得到了陶冶,能力得到了锻炼,劳动成果得到了认可,社会劳育活动激发了学生融入社会的热情。
八小劳动教育网络三位一体,家、校、社联合推动了学生劳动习惯的横向延伸,让学生时时处在劳育大环境之中,延长劳育影响时间,拓宽劳育影响场域,从而实现劳育效果的持久化。
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从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出发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劳动育人统一体。该体系以“儿童园艺”课程和“二十四节气”课程为劳育课程体系生长点,两课程之间联动互促形成劳育课程体系中轴线,劳育课程与学校“博雅”课程体系的三级五领域课程联动融合铺开了劳动育人的覆盖面,家、校、社联合协同推进劳动育人使学校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劳动育人统一体。
参考文献:
[1] 教基二[2014]4 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
[2] 教基一[2015]4 号文件,“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Z].
[3]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4] OECD.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EB/OL].Available
online at:http://www.oecd.org/dataoecd/47/61/35070367.pdf
[5]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6]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编[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425.
[7] 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390.
[8]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 1 卷)[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827.
[9] [法]卢梭著.爱弥儿[M].李平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69.
[10] 张童明,丁玲.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8(07):14-17.
[11]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357.
[12] [苏]苏霍姆林斯基,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369.
[13]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柏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361.
[14] 鲍忠良.青少年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J].教育探索,2013(8):91-93.
作者简介:刘亚丽(1968?6月——),女,北京市房山人,2003年10月15日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中文专业专业,现就职于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从事书记校长工作。现职称 :高级教师。
作者简介:杨欢(1988?6月——),女,内蒙古锡林浩特,2018年7月1日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专业,现就职于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现职称 :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