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中看修辞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5期   作者:李政
[导读]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
        李政
        (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官埠桥中心学校   安徽铜陵  244000)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辞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言语风格等。
        语境,即言语环境。书面语境包括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段落与篇章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笼统地称之为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因为言语生成的变化无穷,因为汉语一词多义的现象,因为修辞的同义选择和变异组合的特点;因此,理解具体的言语,必须结合语境。脱离语境或断章取义,有些言语根本无法理解或理解不到言语的深层含义,有些理解甚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截然相反。理解言语正如评价一个人,脱离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则不可能对一个人得出正确的结论。理解语言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境会给言语提供补充信息,尤其是对那些含而不露、露而不尽,脱离本义已较远的言语。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际、传播的工具,也是体验自我、过滤知识的主体。陈望道先生已较早的认识语境和修辞学的关系,把语境理论引入了修辞学。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到“修辞应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适应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语言的形成和表达、传递与语言环境有着不可剥离的关系,语言第一要义就是——语境。”
        这样看来,修辞学应该有一方面要适应语境的要求。一切修辞现象都发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满负荷语境的修辞才能让人准确、鲜明、生动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修辞应该在“时间、场合、地点、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中,力求表达的通达、形象,增强感染力。因此,目前,在小学语文教材里,语境对修辞学的影响分为以下二方面:一、语境具有消除歧义、化解逻辑矛盾的功能。二、语境是评定修辞优劣的客观依据。
        一、语境具有消除歧义、化解逻辑矛盾的功能。汉语词汇和表达都复杂多样,使用情景的不同都可能造成语义理解错误。
        修辞学,与具体的修辞现象不是一回事,它是从具体的修辞现象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法则和规律,让初学语文的小学生学习修辞学的理论,是强人所难,欲速不达之举。
        虽然新课标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但修辞无处不在。

因此在教学中,不妨大胆地让学生直面一些修辞现象,认识一些修辞现象,了解这些修辞现象的形式,积累这些修辞现象,而不把课文中某些使用了修辞手段的句子作为讲修辞学知识的例句,如涉及到一些修辞学的知识,要力求讲得更浅显、更感性一些。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课《草原》中“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在修辞中叫做舛互。舛互这种修辞方法是指对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似悖于事理实则符合常情。舛互的作用在于强调近乎矛盾对立之中的某一方面,使之更为醒目、突出,以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不了解舛互这种修辞方法,就有可能误认为它是个病句。既然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哪里还有什么小鸟?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的表达效果,难道能大讲舛互的含义及特点,舛互的类型,舛互的修辞功能吗?又是全部、又是部分,又是肯定、又是否定,又是矛盾、又是对立;学生哪里能听得懂,这样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此句话完全可以从它的看似像个病句,实则正确的特点出发,再联系上下文,使学生体会到老舍先生写这样几只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突出草原当时的安静,否则在热闹喧嚣之中,谁还能注意到那几只小鸟呢?况且又是忽飞忽落的小鸟!在此之后,还可以举些例子,如“全班同学都来了,就某某没来”。
        二、语境是评定修辞优劣的客观依据。我们平常在教学中,品读文章的字词时,往往会思考某词用得妙,往往就是说它这个语境中最合适,而不是说它本身的优劣。所以符合语境的修辞才是好的修辞。
        陈望道先生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适应题旨情境的需要,是修辞的基本原则。人们交际离不开“题旨情境”,即离不开为什么目的并在什么语境中进行交际。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某个语言材料,孤立地看,很难说是好是坏,只有把它放到特定的语境中考察,才能鉴别其优劣。如一个“绿”字,单独地看,它就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无所谓好与坏,但它在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却显得十分新颖独特,本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之(江南岸)绿了。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此句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形象化描绘地了春天的美景,春天的影响,春天的特征。“绿”也同时寓意着,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据洪迈《容斋随笔》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在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借代指叶子,作者用事物的颜色来代表该事物,独具 匠心,给人鲜明印象;而“绿”在诗句“花红柳绿又一春”中则是一个普通的形容词,无奇妙用法。一个绿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意思,
        修辞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只是懂得语音、词汇、语法等 规则就可以具有的,而是要在语言规则和规范的基础上,善于依据语境的需要使用语言才能具有的。因此,在修辞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从语境中分析使用语言的环境,让语言的生动形象和诗情画意等在语境里得到还原,从而让学生得到一种语言美的享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