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对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9/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5期   作者:胡金平 胡乘刚
[导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有更新的要求
        胡金平   胡乘刚
        湖北省武穴市双城中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有更新的要求。在探究性阅读、体验性阅读、情感性阅读和延伸性阅读中,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平等对话是《新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理念。要在阅读过程中落实对话的理念,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探究,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多年,就如何叫给学生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果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在探究性阅读中进行对话。
        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首先要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找出文本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的内驱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欲望。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与文本、教师对话的舞台。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课时,以“索溪峪的“野”作为自我探究的话题,并要求学生熟读品味,感知“野”的意义。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交流一下“野”,谈谈你们的理解,好吗?
        生1:通过细读课文,我发现“索溪”是张家界的一条山溪,根据字形来揣摩它的意思,“峪”就是山谷的意思。那么,索溪峪给我总体印象真是“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生2:是的。我读了课文后,一副画面映入眼帘: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风中摇摇晃晃,什么“一线天”、“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心惊,这就是一种磅礴的“野”。
        生3:索溪峪不但山“野”,“水”更“野”。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生4:索溪峪山野水野,就连野物“野”性也十足起来。那大大小小的猴子看到一位年轻的女同志在树下路过时,一只小猴子竟恶作剧地撒起尿来,快活地叫着,迅速地跳到另一棵树上去了。
……
        显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与文本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走入了课文情境,用智慧和情感去体验、想像、创造,去重构课文的意义,使整个课堂在心灵的对话中活力四射。
二、   在体验性阅读中进行对话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体验文本,这是推动以对话为特点阅读教学的重要保证。只有学生走进了文本,和作者进行了心与心的交谈,情与情的接纳后,思维才在抽穗,思想才在拔节,情感才在裂变,因而也就能体验到文本的无限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草虫的村落》一文时,如果仅凭汉字和教师的几句口语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动物如何村落。于是,笔者通过多媒体将黑甲虫、小圆虫、蜥蜴等如何爬行村落生动的表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受到感染,并组织各种形式的体验性阅读活动。由于多媒体画面生动、逼真,体验性阅读也开展得更加充分,教学效果也更加显著。
        生1: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它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同伴,它们相互打着招呼,我真想跟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生2:看到了小虫子的村落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那只英勇的黑甲虫大摇大摆地走进村子,一只娇小从洞里跑出来迎接。
        生3:蜥蜴面前围拢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忘记了自身的疲劳。
        生4:我的目光被一群音乐演奏者吸引住了,在大树脚下,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出来。
        生5: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里,究竟蕴藏多少智慧?
正是因为创设了生动的情景,并开展了比较充分性的体验性阅读,才激发了学生的丰富想像,使他们在体验中展开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从而实现了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三、在情感性阅读中进行对话
        情寓于理成于形,具体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栩栩如生的形象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最佳的阅读效果就是要学生在阅读中有情感投入,情感是生命主体的内在体验,它不能给予,不能输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含情朗读,产生情感,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感情流露的过程。
        如《穷人》中有这么一句话: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回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得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里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字字句句都是渔夫发自肺腑之言。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明白了渔夫日子的确很苦,如今又加上两口,真是雪上加霜,日子难熬,而渔夫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收养这两个孩子。在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时,深入引读:“同学们,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渔夫的形象?”一个学生写到:渔夫回到家,一头扎进缸里,咕咚咕咚喝着凉水,抬起头一捋胡子,嘿嘿地笑着 说:“我又为孩子节省了一块面包。”学生只有走进了文本,读懂了课文,情感开始裂变,才能写出来这样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能促进语言、…情感的有机统一,使教师、学生、文本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课文中自然地显露出作者的情感、文中人物的情感,使朗读达到情真意切的境地。
四、在延伸性阅读中进行对话
        新课程标准认为:一个人阅读的过程,不仅是获得书面材料意义的过程,而且还把阅读所得到的精神力量释放出来。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不仅仅只局限于文本的书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开启思想闸门,发展故事,超越文本,使文本产生新的时代意义。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唯一的听众》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看似平常,实际难以理解。什么是潭水?为什么像潭水?在阅读中,我让学生联系全文品味读,课外又让他延伸读,和更多的作者对话。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自由地探究,真正做到与文本互动,从整体上增强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继而学生们不难理解:
        生1:从她眼神里,“我”读出来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要求。
        生2:我读懂了鼓励,读懂了帮助,读懂了关爱。
        生3:“我”不再觉得她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用音乐相互交流。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总之,教师引领学生读懂读活课文,既要从文本的原意出发,又要有所突破,超越文本,这样的阅读教学才算得上在新课程理念下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真正对话。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