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如今,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也越来越短。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海外华侨,包括走出国门的MCN等机构,频频在国际传播平台上亮相,展示中国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国际交流平台中阐述中国梦想、传播中国声音。比如前不久海外爆红的网红代表李子柒,她身着中华传统服饰,展示中国田园乡间之美,展示中华美食,受到海外人士的追捧,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双丰收。虽然她不是个案,但笔者觉得,这对全球化背景下社交媒体时代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国际传播;民间力量;网民
一、国际传播舞台里的“中国民间力量”
西方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时间长,已经形成相当成熟的舆论语境。如英国BBC、美国之音、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在西方媒体在中国周边国家都设有机构,每天向对象国传播着西方价值观和符合西方意见领袖的见解,某些如“湄公河干涸是中国在上游建大坝”等不实报道,加深了周边国家网友对中国的误解。而虽然中国部分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也开通了相应脸书账号,但因为数量少、语境弱、身份特殊等原因,造成了影响力不够。
而中国要开展更好的国际传播,除了让更多的传统媒体外走出去外,更需要加大“民间团体”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网络世界是一个自由表达的公共领域,随机性、碎片化、非理性和情绪化是通常的生态,网民的意见表达虽然看上去松散,却具有极大的能量。在涉外事件和中外争议中往往形成中西方网民观点的激烈碰撞,大家各自阐述观点,最终达成共识,这种方式,是国内官媒的海外媒体所无法达到的。
中国网民在海外已经渐渐形成一股强劲的民间力量,特别是在网友众多的脸书等媒体平台上,中国网友这个特殊社群以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方式无意中加入了中外交流和对外传播,更好地阐述了中国立场,放大了中国的声音,在这个团体中,特别以中国留学生为代表的国外访学群体。他们中的大部分,对祖国都怀有满腔的热情,同时,他们了解网络环境,熟悉外语,因为背井离乡,他们更加热爱祖国,他们坚定地维护中国形象,放大中国的声音,用言论支持中国,用行动代表中国。在脸书上发生争议时,他们成为了阐述中国立场最坚定的支持者,同时,他们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二、中国国际“民间力量”能更好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在国际传播时,应该更加注重“民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打动人心。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人人都是发表意见的主体,所以,以个人为主体、以 人际传播为手段的跨国文化交流更加不容忽视。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媒体已经习惯了一种讲话式的传播方式,或多或少都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通过海外“民间力量”宣传中国,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声音,可以形成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流,而通过这种交流,人们更容易尊重和认同对方意见和看法。通过像“李子柒”这样的文化传播方式,可以让人更加容易地接受:中国是一个热爱生活,喜欢和平的国家,并非如海外媒体“中国威胁论”所述富有进攻性。
但同时也应该注到,文化传播是分层次的,不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慢慢地从表层文化传播开始,然后再转到“中层文化”,最后升级到“核心层文化”。利用文化认同,来传播中国的发展理念,利用文化感染,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外人士好奇中国、了解中国、到最后的热爱中国。
三、政府应鼓励更多“民间力量”参与国际发声
中国的民间社会之前很少参与国际事件的讨论,能在对外交流活动中发声的基本都是国家和政府或者商界名流,一是从中国改革开放也只是经历了40年时间,二是民间受传统文化影响,加上中国人习惯低调做事,所以不管话题是否涉华,中国民间社会很少在国际社会中参与讨论。
而现在,中国公民经历了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历史性转型,海外民间力量日益壮大,在5G的今天,许多中国网友已经成为网络世界文化交流的主力军,他们频频在国际平台上与政府共同发声,传播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这些合作已经被视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一种创新,是非常值得注意和肯定的新现象。
所以笔者认为,政府应当鼓励更多“民间力量”参与到国际发声,同时不能过度介入。网友发声基本是代表个人意见,反映的却是中国的立场,所以一旦政府过度介入,会给本来自发的言论和活动打上了官方印迹,不但会减弱了这些民间组织的亲善功能,也伤害了中国海外网友的独立形象,效果反而不好。虽然一些民间参与的国际传播存在着许多不尽完美之处,但只要这种表达恪守文化底线,不违背中国原则,政府就不必介意,因为原生态、草根性反而更有利于文化交流,也更有利于国家“开放、包容”的国际形象。
四、提升网民力量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笔者认为,对待中国海外传播“民间力量”,要从传统的管理思维转为协调思维,将自上而下的统一要求转变为协调配合的组织沟通,构建一种内部信息交流畅通的传播体制和各种传播力量相互协调、积极合作的传播机制。
从提高公民素养和构建体制机制两方面入手。首先,需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媒介和传播素质的培养。在互联网时代,网民的形象也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所以应加大提升海外网友的文化素养,切忌出现民粹主义,在一些重大事件面前,要对其阐述国家的战略方针和策划,让其了解国家的战略布置,同时建议对海外有影响力的网民大V或者意见领袖,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国家形象的知识教育和行为引导。
其次,建立专人专门的机构来加大与海外中国“民间网友”组织的沟通,协调相关事宜,这样可以让更多的网友组织理性地阐述中国立场、讲述中国故事,避免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发错声、发歪声,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外交流。同时,还应加大对传统媒体海外宣传的支持,让专业的新闻人学习用合适国际传播的话语来传播国际新闻。同时加大有思想、有见解的专家评论,形成意见领袖,从而更好地让中国声音传播出去。
五、结语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中国的国际传播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必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政府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培养一个舆论环境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文化传播更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果慢,但培养合适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影响是必不可缺的。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扶持,对海外传播的中国“民间力量”进行很好的扶持和引导,这样才能越来越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王方,陈昌凤.全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智能化、平台化、故事化[J].电视研究,2020(03):65-67.
[2]王润珏,胡正荣.融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特点与新格局[J].国际传播,2017(05):31-36.
[3]郭光华.全媒体时代: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建构和评价[J].视听界,2020(01):18-24.
[4]李自然.网络语境中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创新[J].新闻文化建设,2020(01):115-116.
[5]杨卫娜,郑可欣.中外智库新媒体国际化传播现状对比研究——从新媒体传播的维度[J].对外传播,2019(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