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在电厂安全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中国电业》2020年14期   作者:周俊强
[导读] 在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无论各行各业,安全都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

          周俊强
          青岛华丰伟业电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266000
          摘要:在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无论各行各业,安全都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安全生产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电厂作为为社会提供电力资源的重要场所,其生产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设备的损坏、人员的伤亡,严重时还有可能造成大面积停电,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风险控制;电厂;安全管理
          引言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电厂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因素控制引起了企业管理人员及研究人员的重视。分析在电厂的生产经营中,如何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并且确保电厂的安全稳定发展,则成为电厂生产经营管理中主要面临的问题。
          1电厂生产发展现状
          随着当前我国环保政策的逐步完善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当前关于电厂的发展也面临了较多的挑战和机遇。其中在实际发展中,我国电厂的发展呈现出兼并、取缔、改造升级的三种发展状态。该类现象下小型火力发电站,由于环保、生产效益等问题,逐步出现了经营困难、破产倒闭的现象;大型电厂在兼并、改造升级的过程中,也逐步朝着环保生产、环保控制、环保经营、多元发展的方向进行推进。因此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当前我国电厂企业的生产发展、整体的发展态势平稳、产业结构呈现为去产能、兼并扩张的态势,宏观分析对于火电行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风险控制在电厂安全管理中的运用
          2.1健全安全精细化管理制度
          现场安全管理在朝着精细化管理方向转变时,应构建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并对制度内容进行恰当调整,使其体现精细化管理的特点与价值。精细化制度的构建必须全面了解电厂生产所需和有关的管理任务,秉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构建全面且富有实效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具体而言,精细化管理制度强调对细节的追求,要求分工明确。因此,在制度建设中要求电厂深入挖掘工作之中的各个细节,利用数据资源和信息收集等工作保证精细化制度的完善化和准确性。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还要保证制度落实,而精细化管理制度落实要求电厂员工的全面参与和通力协作,做好各环节评估和预测工作,从而把控潜在风险,制定应急预案,强化防范效果,最大化减少损失。
          2.2设立安全防火墙,加强员工培训力度
          在电厂安全风险辨识和防范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员工培训活动,调动培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积极主动去了解风险辨识要点所在,掌握风险辨识工作流程,寻求合理的安全风险辨识方法开展工作。员工只有充分掌握防火墙技术和数字加密等技术要点,才能有效规避安全隐患,更加娴熟的开展工作,提升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水平。诸如,某年3月22日下午,某电场在锅炉电除尘消缺期间,相关负责人派焊工陶某进行焊接作业,在办理工作票手续时,由于陶某违反安全防护原则,擅自进入照明不足的锅炉烟道,加之锅炉烟道缺少安全防护措施,从烟道竖井坠落,抢救无效死亡。员工只有正确看待安全风险辨识和防控必要性,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培训中,确保安全风险辨识和防范工作全面落到实处,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安全风险评估
          在电厂安全管理中,为了合理辨识其危害程度,可通过“SEP法”进行安全风险评估。SEP法是一种半定量评估方法,其中,P代表可能性,E代表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下的频繁程度,S代表风险发生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风险重要性程度可表示为:R=P×S×E。在具体评估中,首先,借助李克特量表分级方法将P、E、S进行量化(5个等级,对应分值2、4、6、8、10),明确风险发生危害及频率判断标准;其次,对照风险等级标准,确定人员伤亡、健康伤害、设备损坏、生产中断、环境污染等风险等级,并将其最高风险等级作为该项风险等级;最后,根据人员伤亡、健康伤害、设备损坏、生产中断、环境污染等风险,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2.4应用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实现对电厂生产中的电力设备以及作业人员和环境条件的自动化控制,不仅可以有效控制人的行为,而且可以对电力设备的运行进行实施监控,换言之就是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程序和方法,立足于具体的业务流程,从而为电厂安全生产以及安全管理提供服务。在电厂现场作业管理过程中采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以安全生产管理为主线,结合现阶段电厂普遍存在的各种生产管理问题提出安全生产管理方案。基于物联网的现场作业管理方案的制定,主要是利用多层分布式法以及面向对象法来实现业务功能模块的服务组件化,使作业过程管理更加的灵活和分布式部署。电厂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电厂门户、数据平台以及业务应用与支撑平台和安全检测设备。对于电厂门户而言,现场作业管理系统是用户提供安全认证,然后对电力设备、作业进行监管,并且对安全监测与风险管控,从而可以实现信息的共建共享以及相关业务的互通互联。业务应用及其支撑平台,建立在公共组件上,以业务组件作为主要对象,并且在ESB服务总线上实现业务组态。对于数据平台而言,安全生产管理平台上可以实现信息数据的统一管控,集成其他相关业务系统数据信息。最后是安全监测设备,其主要是建立在物联网技术应用基础之上,可以有效实现电厂电力设备身份、状态的实时监控,以此来提高电厂安全生产效率。
          2.5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
          首先,对电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便于在日常生产中或者是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了解公司情况和应急能力。包括地理位置、从业人数、部门配置、生产设备信息、厂区消防设备信息;其次,对电厂进行危险源与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预案编制核心部分,预案编制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在风险分析中体现。电厂工作危险程度高,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风险分析预测,一是从物料方面进行分析,包括电厂使用的燃煤、柴油等燃料和生产过程中用到的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和有害影响,二是从生产过程入手,包括火灾爆炸、机械伤害、物体打击等危险事故的隐患辨识;再次,对公司的应急组织机构进行划分,明确每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和成员的岗位职责,保证在发生安全事故时不会人人自危,能知道自身的职责,沉着应对;最后,将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的预警、应急响应、和后期处置方法编织成册,发给员工,让每位员工对电厂的安全应急工作做到心里有底。另外,对于一些危险辨识出的发生可能性高或破坏性大的安全风险事故要将其做成专项应急预案,对该项事故制定更具针对性、高效性的分析指导方案。这样一来,电厂员工能对电厂的安全生产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电厂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做到心中有数,遇到突发事件不至于手足无措,安全管理不仅局限于领导干部,整个电厂工作人员协同合作才能更好的保证电厂安全生产。
          
          结语
          电厂是电力资源的供给场所,不仅关乎人的用电安全,还会影响社会稳定与国家长效发展。所以电厂在发展建设环节需要把安全管理放在首位,积极引入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保证电厂的规范有序运转,全方位提升电厂的安全管理系数。
参考文献
[1]赵伟.燃气电厂常见风险及控制探究[J].科技风,2016(18):179-180.
[2]于凯歌.M电厂施工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5.
[3]赵其恨.风险管理在电力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9):86-87.
[4]张文泉,张爱军,胡庆辉.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理论方法探讨[J].电力技术经济,2007(03):52-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