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雁欣
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世界各国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引发大规模的研究热潮。我国大学生作为最先接触且易被外来文化影响的群体,如何面对文化冲击并构建文化自信是国家关注并重视的研究领域。本文从全球化视野的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的现状,并针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
关键词:全球化视野;大学生;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坚持“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不可缺少的支撑。只有国家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历史重任,是我们全民族的未来希望,是中国的未来之光。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思想素质与文化素养如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有着直接联系,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而文化自信的构建,直接影响其道德建设与思想文化素养。如何引导大学生积极正确地吸收人类文明精华,鉴别并抵制思想文化糟粕,建设文化自信是当前政治文化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要点就是教育大学生正确地接触吸收国外文化,恰当地处理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以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前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政治理念和思想文化观念。
一、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的背景分析
当前世界多种文化互相交融,相互激荡,不同国家意识形态的复杂多变更多地以文化为载体展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层出不穷的通讯方式为全球化提供了方便的技术手段。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借助其强大的国力及其所掌控的媒体工具渗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不断地对我国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造成冲击。一些国家企图通过部分非政府组织如基金会等,以知识交流,学习培训,人才培养的名义,试图对我国的各界优秀人才进行影响。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早已成为各国文化交战的战场,发达国家控制着媒体话语权,力图把西方文化变成互联网的主流文化,利用网络挑战我国的意识形态,鼓动世界舆论,造成文化冲突。
高校作为文化与知识的前沿阵地,首当其冲受到国外多元文化的冲击,大学生其群体特征是易于接受新事物,同时有充足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新世界。其价值取向,政治信念上出现的偏差,具体表现有如下:“第一、完全摒弃传统文化,贬低传统文化,一味崇拜外国文化,认为国外的月亮更加的圆;第二、对传统文化不加辨别地吸收,甚至把糟粕一并吸收。第三、将外国文化妖魔化,拒绝接受外国文化,固守传统文化不知变通。”由此可以看出,在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们能够轻易地接触先辈难以想象的信息量,但同时受到的文化冲击也远远大于过去,如若不能及时建立文化自信,很容易在价值取向,政治信念上出现重大偏差,不仅有害于大学生本身,聚少成多更是无益于国家总体发展。
二、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具体实施途径
(一)重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首先肩负起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担。当今,西方文化的文化侵入持续不断,多元文化价值观差别对立,“历史虚无主义”、“传统文化无用论”、 “泛文化论”等错误理念滋生蔓延,危害大学生群体,影响大学生的文化选择。因此,必须使大学生深刻领悟中国的主流文化,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学习主流文化,坚持先进文化、摒弃不良文化[1]。高校教师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教育和领导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教育只有沁入人心,才具有实实在在的影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创新形式,懂得变通,基于现实,扎根社会,针对社会问题进行教育工作,而不是生硬地塞给学生知识,考试其背诵能力。高校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拓宽教学路径、贴近现实、拥抱社会。具体来说,要做到,第一,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疑惑。文化魅力推动树立文化自信,文化“有用性”给予文化魅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植根于学生现实生活,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解答生活困惑,从而使学生感受文化魅力,夯实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第二,树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教导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拥抱主流思想,固守文化自信[2]。第三,丰富教学手段。新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确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念,教师要有效结合课内课外两个课堂,丰富教学手段,实践多元教学,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构建文化自信。
(二)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力度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绵延五千年而不断绝的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失去源泉,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加大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
高校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第一,建立大学生主人翁意识。自主学习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关键点。一些大学生之所以轻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重要原因是没有明确的主人翁意识,不能自主甄别文化。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应在致力于建立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知,帮助其养成强烈的文化主人翁意识以应对多元文化冲击,凭借主人翁意识强化文化自信,在文化冲击浪潮中站稳脚跟。第二,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基于现实,扎根社会,面向新时代,结合新社会,针对社会问题进行再创新[3]。而不是生硬地塞给大学生,命令其学习传统文化。例如:创新形式,歌曲 “生僻字”让人耳目一新,通过歌曲将多个生僻字再创造,赋予传统文化二次生命。“茕茕孑立、沆瀣一气”等等人们也许一生都很难利用的成语用这种方式走入了大学生的视线。第三,帮助大学生领悟传统文化魅力。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给予传统文化脱胎换骨的机会。油管千万博主李子柒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做中国人自己的视频,引得无数外国人发出:“原来这才是中国的感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成就了李子柒,李子柒的故事也弘扬了传统文化魅力。高校要引导大学生领悟传统文化魅力,互相成就,共筑未来。
(三)利用流行文化传播中国声音
当今世界从未真正和平,在大国之间竞争从未停歇,综合国力的比拼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成为大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所谓流行文化,是指一段时间广为流传,群众经常性接触了解与认可的某一种文化相关的文化符号、物品、观念、活动等有形或者无形的东西。其易传播性和高感染性使之成为了各国文化输出的主力。作为流行文化的主要受众,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构建离不开流行文化,利用流行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势在必行[4]。
1.社会的问题
第一,掌握世界媒体话语权。媒体是大学生信息来源重要渠道,为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掌握媒体话语权刻不容缓。
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毫无疑问中国仍处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的抹黑污蔑阴云之下,国外民众无从得知真实的中国,反而因为政治媒体的抹黑对我们充满了偏见与误解。中国声音越大越响亮,大学生拥有的文化自豪感越却强,文化自信心越大[5]。
第二,支持创造优秀文化作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寥寥片段也可成就文化精品。例如,《流浪地球》是一次成功的中国形象宣传,通过电影的形式,外国民众见到了区别于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新英雄们。在《流浪地球》中,每个人都是英雄,因为在我们中国人心中,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这部成功的电影告诉世界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我们中国是强大和平,美丽和谐。支持创造一部或多部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民族命脉,弘扬民族精神的作品,即可轻而易举地告诉大学生,中华文化是充满生机,不输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如此看来,若是想要构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优秀的文化作品必不可少!
第三,管理市场乱象。我们的精品作品远远不够。事实是,市场上的作品大多粗制滥造,世界上鲜见中国精品。即使大学生想要理解民族文化的魅力,也缺少足够优秀的作品媒介供其领略。美国电影大行其道,韩剧日剧如雨后春笋。我们不能仅仅愤怒于美国的好莱坞,韩国的偶像剧占据了我们的市场,更应该反思一下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我们为什么缺少精品源源不断地输出给世界。管理市场乱象,让注水作品难以赚到钱甚至损失赔钱,呵护精品,让真正打磨作品的人盆满钵满,我们的文化自信才有生长的土壤。
第四,创新传播途径和内容。目前,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发展,中国民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于扭转中国国际形象的需求与日俱增。文化对外是一面镜子,有效传播中国形象。但是,目前的中国文化在传播的渠道,传播的途径,传播的效果上都不尽如人意。中国民众迫切希望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文化作品只有创新传播途径,用流行文化的影响力进行文化突围,中国的美丽富饶,中国才能被更多人了解。对比孔子学院,国家花费大量资金精力进行建设,可是能够接受晦涩难懂的中华文化的外国人寥寥无几。传播效果远不及自媒体博主“李子柒”。我们应该懂得,这正是正确途径,正确内容的效果,社会应聚力思考如何将文化传播出去,了解适合外国人的传播内容,真正助力文化传播。
2.高校的问题
利用流行文化培育大学生价值体系。流行文化对内是一种重要语境,对培育大学生价值体系至关重要。当前背景毫无疑问是思想多元和文化多样的,大学生思想活动特点突出表现为独立性,差异性,同时选择性和多变性也日益增强。信息环境开放,去中心化的群体心理,越来越使得传统的说教模式灌输模式没有空间。而流行文化可具现化社会的主流趋势,高校要充分利用流行文化辅助引导教育学生形成正确地人生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具体方法如:定时引入富有优秀内涵的电影进入校园;举办优秀文化代表名人演讲大会;举办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艺术结合比赛等措施,充分利用流行文化,构建学生文化自信[6]。
三:大学生本身文化自信建设的途径
(一)审视外国文化,悦纳传统文化。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应该有一种审视的态度,任何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理性的。大学生要有辨识能力,主动拥抱传统文化,认同和呵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根,主动寻找其现实价值,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对于外国文化,要吸收其糟粕,保留其精华,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感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凭借传统文化的魅力构建自己内心的文化自信[7]。
(二)融文化自信于生活,积极创新文化形式。
文化自信要切实体现在生活中,对于国创文化作品,要报以鼓励,期待的心情,支持正版国创,抵制盗版文化和劣质产品,在实际生活中呵护精品文化,共同助力我国文化成长,并最终达到构建文化自信的目的。
大学生可以发挥其创造性,帮助传统文化进步。例如大学生创新“清明节”祭奠形式,出现了网祭的形式,打破了祭祀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安全卫生无污染。在创新的同时,大学生可同时构建文化自信心。
(三)积极继承传统文化。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且很多处于濒危边缘,当代大学生条件允许可学习并传承部分传统文化,为我国文化传承献出力量。同时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通过对书籍的阅读,交流和体悟来提升自我修养,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8]。
四、结语
文化创造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是互利共进的。在网络的助力下,大学生已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受众群体,充足的课余时间精力与旺盛的好奇心促使这一群体极易接受新事物,容易被流行文化影响。把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文化接受的重要影响,通过网络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思想被学生以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吸收,有助于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而同时,大学生也是流行文化的传播人,甚至是未来的创造者。深爱某一流行文化背后的传统文化,大学生当然愿意主动承担起传播弘扬的任务,更有甚者,走上创造文化作品的征程也十分正常。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流行文化帮助大学生构建文化自信,大学生又创造出流行文化影响世界。
这是一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多种文化激烈碰撞,“文化霸凌”仍然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在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万分重要且切实可行,强化输出流行文化是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点,重拾发扬传统文化是建设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保障,融合创新外国文化是建设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还要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社会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感,教育大学生正确弘扬传统文化,警惕外来文化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兴国,贾伟婷,杨雅茹.文化自信视角下主流文化引领青年 文化发展的路径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7):153-159.
[2]栾雅璐.消解与重塑——全球化视野下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0,21(3):31-34.
[3]陈淑一,邢光晟.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三维路径[J].江苏高教,2020,(7):112-115.
[4]丁红平,李志华.建立合理机制引导校园流行青年文化[J].法制与社会,2020,(22):165-166.
[5]李炜炜.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传播模式探析[J].现代传播,2015,37(1):166-167.
[6]郭敏.高校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以广州华夏职业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3):36-37.
[7]蒋承勇.走向融合与融通——跨文化比较与外国文学研究方法更新[J].外国语,2019,42(1):103-110.
[8]梁昊.传统礼仪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扬研究[J].文存阅刊,2020,(5):145.
作者信息:邢雁欣,女(1978.04-),汉族,浙江杭州人,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
基金项目:浙江省规划课题思政专项:全球化交往视野中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生成机制及提升研究”(编号:17GXSZ15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