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知富
贺州民族旅游艺术 542899
摘要: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生活中有大量的民俗元素素材可以用于创编,这就需要创编者具有审美辨识度,能够将挖掘出地方民俗的文化特点,并且能够将其以舞蹈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地方文化和舞蹈之间联系密切,创编地方歌舞表演的艺术作品,需结合历史文化,展开时代景象,抒发文化独特的民族风俗,体现地方的崭新面貌。本文基于工作实践,从舞蹈创作的角度谈一谈心得体会,从地方民俗文化的角度来展开和舞蹈创作的融合研究。
关键词:地方文化;舞蹈创作;融合;创新
1前言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积淀下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形成了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些优秀的文化为舞蹈创作提供了资源,在中国的各个民族的舞蹈中,都或多或少的积淀着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心理认知、风俗信仰等文化和历史现象,这就是地方文化的魅力所在。将地方文化融入在舞蹈创编中,赋予舞蹈新的活力,展现独特的民族风情,一方面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播,另一方也有助于舞蹈的创新。
2地方文化对舞蹈创作元素的作用与影响
2.1地方文化使舞蹈作品题材风格多样化
舞蹈是一种源于生活的艺术,好的舞蹈创作题材需要编导细心观察生活。地方文化正是本地百姓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所形成的特色文化,地方文化中埋藏着丰富的可舞性题材。作为舞蹈编导,对地方文化进行提炼,例如民间的舞龙舞狮、花鼓、游龙、采茶、渔灯,这些极具民俗特色的文化传承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积累下的具有仪式感的活动项目,都可以作为舞蹈素材来呈现。使舞蹈作品的题材、形式、风格多样化。例如朝鲜族舞姿是由它们民族文化图腾“仙鹤”演变而来;傣族舞则擅长从本土的水文化去延伸,形成特色的“三道弯”舞姿;藏族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其舞蹈中有着“喝酒、祭祀、跳大神”等民俗活动。不同的地方文化和舞蹈的结合,丰富了舞蹈的主题类型和素材。
2.2地方文化提升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
一个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是由文化现实的,也是依据文化传统以及文化内容等因素来进行创作的。舞蹈创作中,音乐、舞蹈动作、背景呈现、民俗文化的融合需要创编人员深度思考,借助舞蹈动作来展示文化要素,使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近年来中国风舞蹈作品备受欢迎,以近期火热的《这就是街舞》的几个作品为为例,《囍》、《丹青》、《侠隐》,都是极具中国风的舞蹈作品,素手妙琴、七截阵、独坐孤舟、妙笔丹青,通过特色的中国文化与编舞结合,作品的意境、层次感、质感得到大幅提升,这些优秀的舞蹈作品总能让人回味。
2.3融入地方文化的舞蹈作品更易引起观众共鸣
传统文化的传承使整个民族保留着没有断档的精神命脉,文化不灭国家永生。地方文化作为整个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地方文化特色的舞蹈作品,更加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更能够获得民族认同,更能和观众发生情感共鸣,更容易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这已经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所产生的思想共鸣。
3地方文化与舞蹈创编的融合实践
3.1题材
一个舞蹈作品的新颖程度离不开题材的创新,在当今舞蹈创作中,舞蹈题材的创新不仅是指新颖的题材,作为一个舞蹈编导,要积极挖掘身边事物,从各个角度去看问题。地方文化和舞蹈作品的融合不死一蹴而就的,要寻求题材和舞蹈的融合,需要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契合舞蹈语言的表达。如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和《黄河三部曲》能充分的展现出黄河流域的地方文化特色舞剧《丝路花雨》通过敦煌壁画和丝绸之路来呈现盛唐光景。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孙颖创作的舞剧《铜雀伎》融入盘鼓舞,脚踏盘或鼓起舞,有节奏地踏出鼓声的同时还要展现出韵味和技巧,极具汉唐韵味。从地方文阿虎进行舞蹈选材,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地方描述,更是对当地地方特色、民族风俗的刻画,将其民间与艺术完美的契合在一起。
3.2舞蹈情节的衔接
舞蹈的魅力在于用舞蹈来传达故事情节,向观众传递舞蹈内容、舞蹈主题。舞蹈动作不能脱离作品情节和主题内容。巧妙地衔接舞蹈情节,可以让观众产生焕然一新的视觉感。大型舞剧《荆山楚源》展现的是楚国从一个弱小之邦发展壮大成“春秋五霸”的故事,编导就借用道具“树”,设计楚人把“树”砍断倒地的情节来衔接作品,把整个作品推向高潮,表达出楚人用自己的双手建筑自己的家园的不易,赞美他们勤劳的智慧。《梦里老家》,立足于徽商文化,采用先进的声、光、电科技手段,演绎了徽商创富的艰辛历程。情节的衔接方式并不是单一的,只要能够使情节合理转换,服务于作品主题的表达,都可以广泛的运用。情节衔接的连贯性是完成舞蹈创编的基本要求,做到“以点到线,以线到面”,这需要编导在创作中不断探索。
3.3舞蹈风格及舞蹈形式的合理把握
舞蹈舞种类型多样,现代舞、当代舞、芭蕾舞、街舞,不同的舞蹈类型和舞蹈形式下,对地方文化的融合需要编导对其舞蹈风格进行合理把握,在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上契合,通过空间感的舞蹈动线编排、富有想象力的形体组合,将文化以舞蹈方式呈现。不同的舞蹈题材需要借助不同的舞蹈风格来反映其主题内容,呈现地方文化的舞蹈作品其舞蹈风格是多元化发展的,例如以历史文化为主题,通常选用古典舞蹈风格来塑造人物;若是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则多用民间舞的舞蹈元素设计动作。编导在创作中,以舞蹈风格作为创作基础,结合编舞技法,对舞蹈主题进行完美的诠释,从而弘扬文化特色。
结语
优秀舞蹈艺术作品的产生都与整个社会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当前倡导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作为文化工作者,更应该坚持文化自信的信念,坚持挖掘本土最具民族风情、民俗特色的文化,为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舞蹈会展现出人体的独特魅力以及艺术的生命力,艺术来源于生活,民俗就是人民生活中所积累形成的独特文化印记,将民俗和舞蹈结合起来,通过生活元素将其中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编导要做到感性与理性相互转化的真实反映,做到写实写意相互表达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晓波,黄凯迪.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编创的“现代模式”[J].舞蹈,2020(02):100-103.
[2]杨珺萍.舞蹈创作中文化底蕴的艺术表达[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03):46-48.
作者简介:黄知富(1985年8月15日),性别:男,名族:汉,籍贯:广西贺州,学历:本科,职称:国家三级编导,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课题名称:地方文化与舞蹈创作元素的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