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及其对技术和馆员的要求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5期   作者:范林治
[导读] 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在,简述国内外只会图书馆的发展内涵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只会图书馆建设研究中缺乏的针对性问题进行补充,
        范林治
        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摘要: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在,简述国内外只会图书馆的发展内涵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只会图书馆建设研究中缺乏的针对性问题进行补充,主要从四种科技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原理、作用分析、价值体系。主要采用阅读前人的研究现状,对学术界现有的文章进行整合归纳,得出智慧图书馆的核心要素是,智慧型科技和智慧馆员。未来想要发展好智慧图书馆,就必须结合图书馆实际现状,大力建设智慧科技,培养优秀的智慧馆员。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科技技术;智慧馆员

        随着智能科技的不断进步,其衍生出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医院、智慧学校、智能建筑等一系列产物。智能图书馆作为其中的一员,也是智能技术下衍生的有利于人类生活学习的优秀代表,并且与其他智能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想要建设好智慧图书馆,需要处理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一项繁琐且复杂的工程。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主要包括:智慧馆员+智能建筑。所以,有关智能技术的具体化和智慧图书管理员的培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因素。

1.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图书馆
1.1智慧城市
        截止目前为止,全球共有400多个国家参与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而我国最早开始接触智慧城市的建设讨论是在2010年召开的中国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论坛中。目前,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开的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共计90个试点城市。《2010-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报告》中显示,我国已经有三百多个地级城市开启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影响下反馈良好。据推算,参与智慧城市的城市gdp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降增加两倍。
1.2智慧图书馆的兴起
        西方等发达国家最先开展了智慧图书馆的研究。2000年,加拿大首先开启了智慧图书馆的探索与研究。其首都率先建立了名为Smart Library的图书馆联合,主要包括公共、高校、专业、博物图书馆,先后有10所机构加入了该联盟图书馆,联盟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一站式服务,节省了查阅资料的时间,在联盟图书馆的搜索引擎中可以查看联盟内所有图书馆的资料。紧接着,澳大利亚的坤市兰州立图书案也加入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主要是用于推动智慧社区的发展。2005年,在中国上海开展了手机图书馆的移动式服务。现在,我国大部分图书馆都存在一定的智慧型,不过完全智慧化的图书馆目前还没有存在。
2 智慧图书馆的特征
2.1全面立体的感知
        智慧图书馆全面立体的感知作用主要表现为,可以感知读者的位置,感知读者的行为进而分析出读者的阅读需求,作用原理是通过GPS、WiFi、RFID感知读者的位置,通过采集图像,追踪轨迹,分析读者的行为,未来或许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需求分析出心理状态,这样可以为读者提供更精细的服务。目前,大多数智慧图书馆根据GPS定位分析技术,实现了图书馆的自主借还图书服务,盘点查找图书等基础服务,增加了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效率。而精准服务只有在只能技术的辅助下才能完成,例如空调的遥感系统,可以根据周围环境的温度变化,自动调节人体所需的适应温度。
2.2广泛的互联互通
        传统图书馆与普通图书馆相比,普通图书馆已经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比如计算机系统、电子监控系统、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而这些基础设施通过网络连接,和人员之间建立关系才能成为智慧系统。例如,图书馆的门禁系统和图书管理系统进行连接,当读者进入图书馆内,门禁系统开启人员识别,图书馆里系统接收讯息后准确的推荐读者喜欢的图书,并通过声音传播系统告知读者图书所在的位置。当然,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性还有赖于图书馆的指挥中枢系统的支持,中枢系统作为核心,能够将图书馆中各类系统通过物联网连接起来,通过预先设计好的指令传达给各个分支系统,实际上就是人工智能CPU处理设备,对设备和信息集中处理并串联在一起,实现图书馆的只能感知。


2.3深入的智能洞察
        智慧着重体现在快速、准确的获取知识或解答知识的服务上。智慧图书馆要求减少人员控制的条件下,准确的保证图书馆内的系统正常运转,达到自我管理的要求,而图书馆里员的职责就是负责日常监督、维护人工智能系统。比如,在读者搜索某一词条后,人工智能系统主动对读者的词条进行分析,并匹配出与之相关的内容,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反馈给读者,并且将这些检索出的信息进行相关度分类。在读者归还图书时,图书馆可以邀请读者进行图书评阅打分,将这些信息归纳到系统中去,计算机指挥中枢系统主动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辅助决策报告书,发送给各类馆员作为参考,帮助馆员在采购、归纳、整理工作作为参考。
3 智慧科技的运用
3.1SaaS系统
        图书馆各类设施的建造都是为了让软件服务更完美的发挥作用,软件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Saas 系统是 soft as a service的简称,它是针对快速多变的软件开发需求衍生出的新型应用模式,其工作原理就是客户根据自身需求像厂商订购软件服务,厂商将研发好的系统串在相应的服务器上,客户通过物联网连接到改服务器上,就可以正常的使用软件。 此外,软件的维护和修理费用是生产厂商负责,节省了用户维修网站的人员资源,这种购买行为也可看做租赁行为,只是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需要图书馆内人员自行培养技术人员进行软件开发,或者从厂商直接购买,还要额外付维修软件费用,增加了图书馆的经济负担。
3.2RFID 与物联网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线传感、全球定位系统等传感设备,按照协议,将物品和互联网连接在一起,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此实现智能化的跟踪、识别、监控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主要特点是全面感知,其中能实现全面感知系统的是无线射频技术。
        RFID 是智慧图书馆的潜力系统,他是图书馆实现智慧性的智慧基础,采用RFID系统可以实现精准查找图书。只需要工作人员提前将图书信息输入RFID中,打入标签后,读者在图书馆系统中输入相关词条,显示屏上即刻出现该图书的具体方位和内容介绍。同时,RFID系统还可以精准定位图书,追踪物流,跟踪外借,防止失窃。
4 智慧馆员的建设
4.1变革招聘模式
        智慧馆员处在普通馆员和行业专家之间,充当传播媒介和引路的角色,主要目的是提供智慧性服务。大多数图书馆在人员招聘中主要看中专业对口,学历高低这两个条件,但大多数人员在进入图书馆后,由于行业环境,导致馆员变得懒散懈怠,安于现状,因此,这种选拔条件并不适用于智慧馆员。智慧馆员的选拔应该从多方面的角度考虑,选择全方面的人才,放宽学历要求,应该由国家建立统一考试,获取资格证。包括图书馆学相关理论、心理学、信学、尤其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
4.2优化学习模式
        在坚持终生学习的前提下,提倡馆员拓展知识面,学习一技之长。学习型社会是我国未来的发展目标。在此环境下,智慧图书馆也要成为学习型智慧图书馆,同理,智慧馆员也要成为学习型馆员。要想成为学习型馆员就必须坚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无论是在职或者在编人员都要保持谦卑的学习姿态。
        
结语
        图书馆是储存人类智慧的重要结晶。其变化也反应着人类社会的变迁。我们应当重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努力发展新模式。本文从简单的科技应用和人才培养角度探索了智慧型图书馆的构建,相信读者对智慧图书馆大致有了基础了解,还有更多的因素值得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凯悦. 我国智慧图书馆的构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曾子明,陈贝贝. 融合情境的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16,36(02):57-63.
[3]王世伟. 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06):22-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