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靖曦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教育局 425300
摘要:2016年颁布并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适龄幼儿一般为3周岁至6周岁,学制一般为2-3年,其中3年居多。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幼儿入园的平均年龄在3.5周岁左右,符合相关规定,且其教育状况也基本符合教育要求。目前各地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原则因地制宜出台了学前教育扶贫政策,并引导和鼓励设立相关贫困基金,用于补助特困家庭,可相对其他学段仍然薄弱。虽然政府在大力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建设,但仍有很多农村民办幼儿园对转型普惠幼儿园意愿并不强,甚至有些人还从未了解过相应学前教育扶贫政策,这说明当前学前教育资助的覆盖范围还不够广。下面本文将对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资助问题及改进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教育扶贫;问题提出及解决办法
一、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配置不均衡
当前农村幼儿园多以民办和小学附设为主,民办中的很多都是自筹资金办学,或者借助某些社会力量维持自身的发展,资金来源很不稳定。虽然在政府强力号召下,人们对农村学前教育资助问题开始逐渐重视起来,但当涉及到具体操作时又会出现举棋不定的情况,这以直接影响到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导致配置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特别是在长期投资却获得不了同等价值回报的情况下,很多办学人员选择将办学地点改设在生源较好、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致使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境况。
(二)精准识别难度大
2011年财政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的意见》,明确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基本原则,对经县级以上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并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支持。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文件要求确保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含建档立卡家庭儿童、低保家庭儿童、特困救助供养儿童等)、孤儿和残疾儿童做到资助全覆盖。但由于农村地区大多数为留守儿童,家中老人对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尚不十分了解,而四类学生核实流程中牵涉部门多且各部门信息系统不兼容,其贫困人口信息都是采取动态脱贫退出和新增制度,家庭人口学前儿童信息的不完善,加大了对在园经济困难幼儿资助精准识别全覆盖的难度,甚至出现新增的“漏扶”、退出的“错扶”现象。
(三)师资力量不足
优秀的教师团队与良好的师资力量是评判幼儿园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因素。来自一项2016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农村幼儿园中,具有大专学历的幼师占总人数的39.7%,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幼师占总人数的11.5%,两者加在一起只有总人数的一半,其他教师学历都是初中和高中。在分析原因时我们发现,很多高学历毕业身或有经验的教师不愿意去农村教学,主要原因是农村教学条件差,生活质量低,而且薪资待遇还不高。说到这大家会发现,高学历与高水平教师的缺失与农村学前教育资金投入和经济发展有必然的联系,这些都是导致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的重要原因。
二、改进学前教育资助问题的对策
(一)普遍撒网,重点培养
关于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当地政府和中央政府应高度重视起来,这是有效解决诸多问题的基础,也是关键。科学合理开展农村教学点布局调整,利用暂停办学教学点改建或提质为公办幼儿园;合理划分区域,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无论贫富,要求每一地区至少设立2家幼儿园,人口数量较多的地区需要至少设立3-4家,其用意在竞争。鉴于当前还无法摆脱自主办学和寻求社会人士资助的局面,因此我们要对办学覆盖面积进行宏观调控,使幼儿园分布的更加均衡,然后从中选取发展较好的几家帮助其他幼儿园去发展。对于那些有地理优势幼儿园来说,他们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要把自己习得的办学经验分享给所处地区偏远的幼儿园,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资助,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
(二)精准认定,落到实处
要扶贫先扶智,各地不断加大教育扶贫的投入力度和覆盖面。我们可以让幼儿园每期组织召开一次宣讲资助政策的家长会,利用各种形式的政策下乡活动进行学生资助政策宣讲,甚至是以村为单位进行入户核查宣传,以确保精准扶贫行动的进一步准确落实。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提高学生资助精准度,联合各地扶贫、民政、残联、教育等相关部门,通过多部门共享数据并开展大数据分析建立完善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口台账,动态检测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做到应助尽助,确保资助对象无遗漏,让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督促各地及时足额落实资助经费,防止滞拨、滞留等现象。确保适龄儿童人人有学上、人人能上得起学。
(三)改善环境,提高待遇
从目前来看,要想通过招聘的渠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农村学前教育,改善农村教学环境与提高教师薪资待遇是主要方法。当然,也并不是说只有这一种办法,特别对于那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无法提供优厚的待遇就不能招募到好的教师,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设定并实施一些教师支持计划,如特岗教师、交换教师等。特岗教师大家都耳熟能详,这里就不多做解释了,只要教育部和政府做好发展规划与人才调配即可;交换教师的灵感来源于“交换生”,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安排那些在农村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幼师与偏远山区的幼师进行交换,期限可以是半年,也可以是一年,并规定,每一位从事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的教师,都必须每三年履行一次交换任务,薪资待遇还以原来幼儿园待遇为准。这样可以加大农村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其相互借鉴工作经验,并能提出宝贵的建议。
结束语:
综上所述,若想解决当前存在的农村学前教育资助问题,我们既要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号召有能力的社会人士从事到农村教育发展建设中来,又要鼓励并指导广大农民群众和那些办学者,以及已经从事农村教育的工作者,积极思考并大胆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农村教育发展中来,为农村教育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帆,朱祎,康小晔,祝子丽.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资助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23):9-11.
[2]李赛.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助推精准扶贫[J].中国培训,2019(09):57-58.
[3]穆惠涛. 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4]王院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教育扶贫的历程与经验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