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礼文化”的渗透 ——以《规划数字作品——感恩的心》教学设计为例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5期   作者:许晓华
[导读] “不学礼,无以立。”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同样需要 “礼文化”的渗透,通过课堂教育,培养和熏陶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许晓华
        上海市普陀区新普陀小学 200333
        摘要: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同样需要 “礼文化”的渗透,通过课堂教育,培养和熏陶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本课程针对我校小学三年级学生,开展基于 “成长季——感恩+关爱”的“礼文化”教育主题活动,通过以规划数字作品的形式,让感恩意识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进而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中华民族“礼文化”中“孝”的文化精髓。
关键词:信息素养;礼文;感恩;思维导图;规划数字作品
        “规划数字作品——感恩的心”是《上海市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基本要求》中的主题7《规划数字作品》的第三课时,第一课时是认识数字作品,让学生了解数字作品的特点,知道数字作品的类型、两大要素及制作软件;第二课时是思维导图的使用,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制作方法,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本节课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规划数字作品的提纲,以“礼文化”为背景,展开教学活动设计,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同样需要 “礼文化”的渗透,通过课堂教育,培养和熏陶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教学设计过程
(一)研读目标
        本次课程选自《上海市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基本要求》中的主题7《规划数字作品》的内容,本节课属于规划数字作品提纲内容块,所对应的教学基本要求是:知道数字作品的类型,能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规划数字作品提纲。培养学生的最重要的核心能力是:知道规划的重要性,逐步形成科学规划学习工作及利用恰当的方法与工具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程设计依托我校“礼文化”教育主题活动为背景,三年级“成长季——感恩+关爱”为主题,结合礼文化课程,本阶段对应“礼、仪、孝、诚、行”中“孝”文化的目标:学习孝敬家中长辈,尊老爱幼。三年级学生在上学期经历过学校组织的“十岁成长礼”的活动,对成长感悟有了新的认识,迈向了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渗透礼文化的教育;通过以规划数字作品的形式,让感恩意识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培养心存感恩的美德。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文本信息的加工表达的技能、电子小报的制作技能,学生了解一般数字作品的特点及制作流程。接触过思维导图的软件,数字作品的规划及制作缺少经验。学生在应用信息的能力比较薄弱,解决问题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二)设计活动
        信息老师要善于利用专业优势,将学科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信息工具制作视频、课件等,让教学活动丰富多样。体现学科特色。丰富有趣的活动设计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开展教学活动前笔者对活动设计进行了多次修改,通过对比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也在课堂实验进行了多次调整。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分解任务,分步导学在任务驱动学习中引导学生对任务进一步细化,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完成任务。
活动一:观看“礼文化”活动视频
        一年级入学仪式、罗克去哪儿、十岁成长礼等这些都是学生曾经参与过的活动,用视频的方式情景再现,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老师提问引导回忆学校活动,总结这些都是学校“礼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感知身边的“礼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渗透德育目标。
活动二:朗读原创感恩小诗
        三年级学生在本月的语文课堂中创作过感恩的小诗,并制作成卡片。每个人对自己创作的小诗都深有体会,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在读的过程中领悟语言的魅力,找到诗的中心主题,及要感谢的人物和事件。让学生体验共情。
活动三:事件回忆
        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感悟,回想那些令人感动的事情和画面,或许是与家人、老师、同学等之间发生的事情,或许是社会中的新闻事件等,思考生活中让你值得感恩的瞬间。让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经历,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以及时必要的补充,最终按照引导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将自己的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描述。
活动四:演示操作
        通过屏幕广播的方式演示示范,知晓操作步骤,让学生明确规划要求,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在操作过程中把软件操作中的技巧加以强调、说明。最终,得出提纲规划作为参考,请学生归纳总结思维导图的三个特点,得出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规划数字作品的提纲。
活动五:规划数字作品提纲
        经过前面几个活动的交流,学生内心已经对数字作品的规划有了初步的想法,对自己要感恩的人或者事情有了具体的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尝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规划数字作品提纲,引导学生对提纲进行补充完整信息,体会思维导图的便利,树立规划意识。
活动六 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作品的提纲,发现学生在展示作品中语言的表达组织更加具有条理性。在此过程中,意识到作品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字作品及其应用的价值,以思维导图的得方法呈现作品提纲。在听取别人想法的同时完善自身提纲,在评价中学会甄别规划方向,心中有一套衡量的评价标准。


一、教学效果及分析
        本节课共有6个教学活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全情投入,认真思考遇到的问题并举手发言。学生通过活动感知“礼文化”主题教育,知恩、感恩,树立感恩意识,熏陶学生的基本素质。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要素,学会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规划数字作品提纲。
        (一)以学校新闻事件为主导
        在活动三中,笔者找到《被爱包围 有你真好》的微信报道,内容为本校门口由于暴雨积水,老师和家长志愿者背学生进学校。通过这一新闻事件,让学生感知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更容易勾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对这一事件进行描述,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引导,最终学生可以非常完整的将这件事情进行表述。
        (二)巧用思维导图软件
        思维导图模拟大脑天生的思维方式,以发散性思维为基础,是一种网络状、形象化的思维工具。它创造全脑思维,调动左脑的逻辑、线性、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维度、色彩、空间意识、节奏等,使大脑功能得到最充分的运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 陈资璧、卢慈伟,《思维导图操作书》[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28 ]。
        思维导图以图示的形式表示知识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科学整理知识,提高逻辑、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网络结构,课程中从利用思维导图规划数字作品,探讨如何利用思维导图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把这个思考的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介绍要感恩的事情,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可视化的思维呈现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思维能力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修改和调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图片1:电子小报“感恩的心”思维导图框架 (三年级学生)
        (三)展示交流
        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学会能够用计算机学科语言进行表达,锻炼学生的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展示交流,形成评价量规,依据量规维度进行展示,在交流过程中由其他同学或教师给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及时反馈信息。老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根据学生心智发展与兴趣分布,确定能力维度和评级框架。
二、建议与启示
        通过规划数字作品这一过程学生增强了知恩、感恩的意识。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字作品及其应用的价值,在此过程中,意识到作品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思维导图的得方法呈现作品提纲,将所学的知识能够转化成能力,帮助学生完成真实情景中的任务。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结合校本化课程
        校园“礼文化”教育主题活动的持续性、阶段性对学生起到积极引导效用。基于学校“礼文化”教育的大背景的熏陶,在课程中进行多学科的融合,将感恩的意识逐步融合到课程活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量变,在学生思想中树立良好的信念意识。 “礼文化”在信息课堂中的渗透,对学生素养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增强学生的沉浸性体验
        在本次课程中始终围绕着“感恩的心”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将活动设计主题化,将感恩的主题熏陶到底,营造了一种温馨的课堂氛围,从社会、校园、家庭等亲身经历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感恩可以是身边的小事,也可以是大环境,学校在无形中始终在贯彻德育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沉浸性体验。
        关注学习效果 多维度评价
        课堂评价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层面通过日常教学实践层面通过观察、交流、作业、测验等手段,收集学生学习信息,以为教和学的改进提供决策基础的活动。[ 王少非 等著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0
]
        通过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例如在学习单的设计上,多次进行修改,从一开始的故事版到现在的思维导图框架,由于三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一开始学生的思维过于发散,在故事版的创作中只有一小部分学生的绘画基础很好,可以将事件用画面来表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经过改进,取消故事版的形式,换成思维导图的文字框让学生进行填空,这样,学生有了一个固定的范围,知道应该怎么做,保证班级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作品提纲的创作,部分学习能力强的的同学可以在老师的提纲基础之上再进行发散思维的设计。
        虽然丰富有趣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投入度,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但是,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福祉的同时,需要我们思考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很重要,“礼文化”在信息课堂中的渗透也是教书育人的一种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基本要求[M].上海:中华地图学社出版,2017:51-56.
[2]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小学信息单元教学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陈资璧、卢慈伟,《思维导图操作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4] 王少非 等著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