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雁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曲靖 655001
摘要: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愈发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我国思政教育也提出了大思政的相关概念,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需以大思政为教学基准,将这一概念渗透于思政课程教学之中并对现有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有机改革,使得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显著提高。
关键词:大思政;教育体系;高职院校;思政课
引言:思政课程是我国高职院校的重点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向的价值观体系。随着大思政理念的提出,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与该理念有效结合,从多个维度来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一、关于大思政的核心内涵
所谓大思政便是以高职院校的实际思政课程为基准,在课程教学目标等方面与大思政理念相结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向学生传授大思政教育观。大思政教育体系区别于传统教育,其极为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将思政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效融合,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等来拓宽现有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字日常教学中从多个角度向学生传输思政课程的核心。
二、大思政教育体系下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大思政教育体系下,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国家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新要求:
第一,有效加强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重视度。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教学主体是全体高职学生,在我国高职院校中思政课程的开课率有着一定的保障,但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专注度及其不集中,绝大部分高职学生都在座椅上玩手机等。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未能从思想层面意识到学校开设思政课程的重要作用,思政课程属于理论性授课,其与学生的学习绩点、奖学金等并不挂钩,因而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程对自身毫无帮助,加上思政课程授课教师教学语言晦涩难懂,因而导致了学生对于学习思政课程缺乏兴致。高职院校必须深刻意识到该显著问题,在理论授课的同时适当加入教学实践环节,思政教师需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授相关思政知识,通过改革传统教学形式来使学生感悟到思政课程对于自身精神层面的升华帮助,从而有效提高高职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
第二,加强思政课程中的实践部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思政课程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具体的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良好培育。即使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实践教学,但思政课程理论与实践部分未能有效融合,均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在思政课程中加入实践部分,仅仅是响应国家号召,未能从思政理论教学部分进行合理设置。从大思政教育体系出发,我国高职院校务必将思政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进行有效衔接,真正达到树德育人的总体目标,使高职院校在知晓思政理论知识的同时,能从实践中将理论点进行践行,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三、大思政教育体系下我国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模式上存在的缺陷
第一,高职院校现有的思政教学观念与大思政并不匹配。大思政教育体系对于创新性理念极为重视,我国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未能体现该点要求,高职院校现行的思政教学理念仍然较为落后。高职院校的学生仍未对思政课程形成正确的认知,多数学生依然认为思政课程对于自己日后的职业发展并无有利之处,学生并未从根本上意识到思政课程厚德载人的重要作用。除此以外,由于思政课程从学生小学阶段就以开启,一直持续到高校学习阶段,可以说高职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绝大部分的教学知识点均十分熟悉,因此高职思政教师在讲授思政知识点时缺乏创新性教学方式,仍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无法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不够多元化。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思政课程并未与大思政理念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凸显出学生在思政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开设思政课程时未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调研,因而导致所设置的思政课程指向性并不明显。
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在思政教学课堂中仍应用传统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未将目前较为前沿的教学模式与思政课堂有机结合,学生与教师间的课堂互动较为薄弱,给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带去了较大的阻挠作用。
第三,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缺乏学习热情,思政课程教学效果难以取得成效。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增长快速,然而高职院校并未给学生配备充足的思政课程授课教师。一些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经费有限,因而未能给思政课程配备足量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导致思政课教师无法运用信息化技术来展现教学内容,无法有效唤起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热情,致使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效果极为不理想。
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在大思政教育体系下的有效构建
第一,高职院校需有效加强对于思政课程的重视度。为使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取得一定的成效,我国高职院校及思政授课教师需从思想意识层面上认识到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其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精准定位。思政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构建其主要目的便是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有利于日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而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程的教学,重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诉求与国家方针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思政课程教学大纲,全面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觉悟。
第二,对现有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高职院校为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其需对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改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可针对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看法及教学形式上的建议,随后教师需根据学生意见及课程大纲等来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思政课程教学方案。除此以外,高职院校还需购进充足数量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专门的思政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使高职院校学生通过专门的教学平台便能自主学习思政知识。高职院校还可以思政课程为核心,在校内设计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吸引学生加入其中,通过活动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涵养。
第三,需对课程思政教学形式进行改良。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在授课时经常沿用传统教学方法,无法真正凸显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基于大思政教育体系,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需对思政教学形式进行改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意识渗透其中。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需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播放微课视频等方式有效吸引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热情,通过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可帮助学生尽快投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之中。随后,高职院校教师还可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课堂演绎法等来生动形象的诠释思政课程重点教学内容,并在每节课后设置教学反馈环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建议来合理调整思政课教学形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思政教育体系下,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更多看重的是创新性。因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师需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课堂中贯彻大思政理念的前提下,对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创新,为高职院校培养一批综合素养较高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周嘉鸿. "大思政"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探究[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25):169.
[2]周卫华. "大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政课"三维一体"实践育人教学模式构建[J]. 长江丛刊, 2018(19).
[3]裴淑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新教学模式的构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010(004):40-43.
[4]韦莉莉.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初探[J]. 河南教育(高校版), 2010(02):34-35.
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格局的特殊性研究。项目编号QJGXSKL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