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男篮世界杯失利及数据分析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5期   作者:黎刚 王大鹏 马坤
[导读] 国际篮球世界杯(FlBABasketballWorld Cup)是国际篮球联合会主办的世界最高水平的国家队级篮球赛事,每四年举办一次。2019年在中国八个城市举办
        黎刚   王大鹏   马坤
        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要:国际篮球世界杯(FlBABasketballWorld Cup)是国际篮球联合会主办的世界最高水平的国家队级篮球赛事,每四年举办一次。2019年在中国八个城市举办,中国作为东道主在家门口参加,国家队在本土以24名成绩提前告别世界杯舞台。这远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无论如何已成事实。而由于中国男篮没能直通东京奥运会,且大概率自1984年之后首度无缘奥运正赛,多少令人感到惋惜。同时姚明主席上台后,提出了“红、蓝”双国家队模式选拔国家队员,在17次热身赛取得不错成绩,但最终在世界杯正赛没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中国男篮世界杯的出局,也显现出了中国男篮的问题和诟病。世界杯已经过去,中国男篮要吸取教训与不足,找出本质原因,解决问题,重新出发,争取在国际大赛取得傲人成绩。本次世界杯都在找失利的原因,这里有一个数据的角度。
        关键词:世界杯;中国男篮;数据分析
         Talking about the Loss of Chinese Men's Basketball World Cup and Data Analysi
                                                        Li Gang  Wang DaPeng Ma Kun
                         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 075000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 Basketball World Cup is the world's highest level national team basketball event sponso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Basketball Federation, held every four years.  In 2019, it was held in eight cities in China that hosted the home as a host. The national team bid farewell to the World Cup stage in advance with 24 results.  This is far from a satisfactory result, but it has become a reality anyway.  It is a pity that the Chinese men's basketball team did not have direct access to the Tokyo Olympic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losing the Olympics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1984. At the same time, after Chairman Yao Ming came to power, he proposed the "Red and Blue" double national team mode selection national team,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17 warm-up matches, but ultimately failed to achieve good results in the World Cup.  The outbreak of the Chinese Men's Basketball World Cup also shows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es of the Chinese men's basketball team.  The World Cup has passed, the Chinese men's basketball team must learn lessons and deficiencies, find out the essential reasons, solve problems, re-start, and strive to achieve impressive result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World Cup is looking for reasons for the loss, there is a data perspective.
Keywords: basketball world cup   chinese men’s basketball  data analysis

1 篮球发展历史
1.1 篮球发展史
        篮球是目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1891年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老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篮球。起初,规则很简单,他将两只桃篮分别定在健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4米,用足球作比赛的工具,运动员把足球向篮筐投掷,投进一球得一分,最后根据进球数来决定比赛胜负。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规则也在不断地变化,变得越来越完善。与当时现行规则有关的最重要的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双方交换球权,改为防守球队的后场边线球[1]。随着篮球职业化迅速发展,篮球运动越来越普及。当今世界篮球水平最高的联赛是美国职业联盟(NBA)比赛,代表中国的水平最高的联赛是中国职业篮球联赛(CBA)比赛。
1.2 中国篮球发展史
        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东西方的文化融合,篮球文化的发展迅速。自1891年篮球运动诞生后,跟随基督教会传入中国,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在天津成功举办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篮球竞技表演赛,并于1913年在天津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室内篮球馆,篮球运动也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区迅速推广,从此开启了我国开展篮球运动的历史[2]。我国篮球运动发展迅猛,篮球事业逐渐的与国际接轨,逐步向篮球职业化过渡,有序的推动产业化进程,越来越多的职业联赛出现,大大提高了我国篮球运动员的水平。
2 历史数据分析
(1)在很久以前NBA比赛中是没有三分线的,当时打的是一种接近内线进攻的风格篮球,大个子球员持球进攻得分能力越强,带领球队取得胜利的几率就越大。包括NBA曾先后因为乔治·麦肯和张伯伦的统治力过大而修改禁区宽度;从1956年到1980年,NBA只有两个非中锋(库西和罗伯特森)拿到过MVP。当时篮球的这种情况,麦肯即在退役后出任ABA(当时可以和NBA叫板的另一篮球联盟)主席,并率先引进了三分线和三分球规则[3]。NBA在几年后也开始效仿这些规则。根据麦肯的回忆,改变规则的初衷是他希望小个子球员在比赛中能够更多参与球队的进攻,这样可以缓解大个子尴尬的“一人独秀”场面,毕竟篮球是五个人的团队比赛。这样不妨用计分制的球类运动横向对比下,有哪一项球类的规则换个进攻区域就能得分,就能得到达到得分的效果?那举个例子,假设FIFA明天要引进一个新的规则,说足球里的远射算作2个进球,想必绝大部分足球迷都不会认可,就算现在篮球中场logo投篮也还是三分而不是四分。所以这样变革太有些大动干戈了,这种改变可能要颠覆整个球类运动。而70年代的NBA之所以没有遭遇太大的反对声,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其一,三分线是出现了,具备相应技能的球员并没有同步出现,以最开始的1979-80赛季为例,全联盟场均只有2.8次三分出手,却有87.9次两分球。当所有运动员持球专注于内线进攻时,三分这个技能就不太被重视,自然就看不出来区别。包括号称是80年代最佳射手的拉里·伯德,其实整个职业生涯只进了649个三分,当他执教步行者的时候,罗杰·米勒就是凭借1月份的四场比赛中的三分球在最后关键时刻确立了胜利[4],体现了三分球的重要性。现在NBA三分投射很普及了,勇士队库里只需要一个半赛季就能做到[5]。其二,在篮球圈有个不成文的说法“距离篮框越近,投篮命中率就越高”。在意识里这个说法很有说服力,拿90年代的NBA为例,大部分赛季全联盟大约就是三分命中率33%,两分命中率接近50%。对比两个比例,加大内线攻框造成犯规会带来更多罚球,同时增加抢到进攻篮板的概率,即打内线仍然被视作进攻的第一选择。
(2)事实上,三分球的潘多拉之盒很早就被打开了,只不过当科技统计手段以及篮球进攻中心偏重内线的时候,人们意识不到这种“三分和两分性价比接近”说法的这个问题在哪里,是一个模糊概念。 美国则率先引进投篮分布数据。将各个位置的命中率不混在一起计算,而是能够根据距离不同做出细分统计,做出详细分析数据。

可以发现,两分球命中率和距离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不是说我在篮下3英尺(1英尺约为30厘米)内有65%左右的命中率,离篮框远一些就慢慢接近35%,直到跨出三分线外。而是大概在8英尺左右的近中距离,球员们的命中率就会出现一个断崖式下滑,从65%直接跌至40%,然后在8英尺到三分线之间的所谓“中间区域”,命中率几乎没有太大变化[6]。 为了大家了解这个数据分析,下面来看看这张图:

                           图1 投篮数据分析
掌握这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量后,一些具备数据思维的管理层就动起了脑筋:既然离开8英尺的命中率就只有40%,再退到三分线外仍有35%,而在三分线外投进了还会多1分的回报,为什么不多投呢?最先尝试 这么做的,应该就是2005年左右的太阳。当三分魔盒被逐渐打开,人们发现其中隐藏的奥妙,绝不只是性价比高这么简单。比如当你场上只有一个射手的时候,射手的功能性更像是某种“专家”,需要对方战术专门有人去盯防;当在场上有1-4个射手不等的时候,他们会互相把空间拉扯开,最后球会打到内线,即前文所说的命中率65%的区域,命中率会更高。
3 位置分析
(1)即使在NBA,球员具备超强个人单打能力,能够无视环境强行破局的球员也是稀缺品,这也是为什么在以前比赛中,NBA的明星们场均要打40分钟以上,依靠球星太明显。而现在却可以更好地轮休,主要是因为替补席上能够拉开空间的人变多了,球队体系更加的完善了,就不再单单依靠球星个人能力。大概就是这么短短十几年左右的时间,美国篮球因空间的拓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维基百科上对于各个位置的解释[7],也显得老旧不堪。这里不妨看几个例子:
(2)控卫:传统的解释是控卫不需要得分,以组织为主。这主要是因为球场空间不够开阔的时候,控卫在场上的体型最小,外线防守的能力最差。他们的职能是利用最强的传控技术,在场上寻找传球机会,将球队串联起来。但现在,三个方面提高了控卫的进攻地位。一是球场空间更加开阔以后,控卫速度快脚步灵活的优势反而体现出来了,至于个子小终结能力不足的缺陷,则靠团队拉松空间来弥补;二是相较于对手的中锋,他们体型差距最大,错位优势最明显,从而成为执行挡拆战术的优先人选,但现在后卫可以进行挡拆(西班牙挡拆)。三是现在后卫个人能力越来越强,可以通过个人进攻得分,由组织后卫转变另一个分角色—得分后卫。
(3)小前锋:锋线位置上,在过去二、三号位的持球进攻主要大于控卫,毕竟他们的体型更大,无差别单挑的能力更强,得分机器。现在NBA的球队,如果手握詹姆斯、杜兰特、莱昂纳德这种超强得分侧翼,那自然得尽量发挥其长处。然而攻击型侧翼仍然是稀缺品,大部分侧翼要具备一定单挑能力,但更重要的属性是为队友挡拆时拉开空间,而且必须是足够可靠的定点投篮选项。
(4)大前锋:传统4号位大前锋要干脏活儿累活儿,帮忙抢篮板之类……现代篮球,他们这块职能的变化幅度比控卫还大,以至于数据专家金伯利在书中开玩笑说,power foward的power可以去掉了,大部分球队目前偏爱的都是射手型四号位。 数据可以证明一切:上赛季NBA出场时间超过500分钟的大前锋,平均下来每36分钟要投5.1次三分,和小前锋几乎没有区别;69个大前锋里,每36分钟出手不到1次的只有吉布森一人。在被认为是现代NBA的2005-06赛季,大家知道会投三分球的大前锋有多少吗?超过5.1次的总共8人,不到1次的则有29人!
(5)中锋:传统的解释是低位主攻手,主打内线核心进攻。即使是现在的NBA,也必须承认三分潮还没有完全席卷到中锋这个位置。但既然二三四号位都擅长投篮,一号位是挡拆首选项,五号位也就成了掩护的首选项。中锋可以不用打低位那么费力,但最好具备扎实的掩护质量和出色的顺下能力,和控卫一起,把升级后的空间利用好,这才是现在篮球的趋势。
(6)这里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专家们根据数据算过,低位出手有较大概率发生在前文说的8英尺左右的距离(数据专家金伯利称之为艾尔·杰弗森区域),得分率一般(姚鲨、恩比德这种独角兽除外),造成夹击后转化成三分的几率也比挡拆小得多;二就是最简单的原理,中锋没办法在一个回合里同时干两件事情,想多去掩护,自然就得少打低位,反之亦然。
(7)总结一下就是,美国人以数据分析为契机,以赛场表现为佐证,摸索出了一套现代篮球的建队先河:弧顶一对不错的挡拆搭档(一、五号位为主),侧翼三个人帮忙拉开空间。这里可能有人会问,美国篮球那么强,是别人可以想学就学的吗?我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们学不成哈登、库里、詹姆斯、杜兰特,但肯定可以学趋势、学方法。NBA这种建队模式,其实更多是为那些建队资源不足、没办法靠自由签约吸引巨星的队伍所准备的。从这个角度,中国队可以学习先进东西,学完的目标并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身,顺应时代篮球潮流。
4 世界杯上的中国队
(1)控卫即挡拆持球人,缺乏持球投威胁,外线投篮太不准。此处的持球投不是说像哈登、库里那样,顶着大个防守人也能甩远狙,而是像库克、奥古斯汀那样,只要对对手的绕防予以回应就可以。任何篮球规则都会限制掩护人的移动,想把挡拆起手式打起来,首先得让对手有挤掩护的欲望才行,后续错位也才有得谈。
(2)侧翼即不参与挡拆的定点选项,缺乏接球投威胁。数据早就告诉我们,那些进攻影响力差的侧翼,通常都是不投定点爱跑空切的,因为太过频繁的空切意味着会把对位人也带进内线,方便对手增加兵力协防。然而世界杯锋线球员上场时间寥寥无几,几乎没有上场机会。
(3)中锋即挡拆掩护人,非常爱去低位要球,但低位又不够高效;无球时爱站篮下,挡拆时糟糕的掩护质量则会和控卫互相影响,战术打不出来,进攻效率极差。这次中国队场上阵容几乎都是三后卫两中锋,目的提起攻防速度、打转换,但是王哲林和周琦速度太慢,防守进攻下顺速度跟不上,加上易建联年龄大了脚步也慢了,结果证明适得其反。
(4)王哲林、周琦的低位进攻,在世界杯的比赛中通常都因为遭遇包夹非常艰难。这里有个例外是阿联,他不存在能力问题,却存在一人需要分饰两角的定位问题。假设国家队看重的是阿联的挡拆顺下能力,也就是让他打中锋,那么合适的搭档应该是能够拉开空间的射手型四号位;假设看重的是阿联的投篮能力,也就是让他打大前锋,那么两个挡拆搭档要配得上阿联给他们拉开空间。不能说内线里顺下最强的是阿联,投射最强的又是阿联,他一个回合里不可能扮演两种角色,一个人拯救不了这么高水平比赛的一个队。
5 中国职业联赛和基层内部问题
(1)职业联赛。我们讲的数据思维只是一个大纲,光个别球队接受不够,理想状况是大家有类似的理念,在NBA联赛中,特别注重各个方面数据分析,然后靠数据和对手打信息战,靠实战不断升级。比如都是一、五号位挡拆配3个射手,对面哪个射手最有最大威胁,这些防守策略都离不开诸如三分产量,有无贴防的命中率等进阶数据来制定。CBA目前的现状是,数据供应商只负责提供数据,不负责分析。而俱乐部则认为,专门投入在这里不值得,数据分析往往交给录像分析师去兼职做下,太贵的数据库索性买都不买了。一件事情如果只是做得不够好,将来努力去做好就行了,但如果压根儿就认为它不值得做好,将来它又怎么可能自己变好呢。
(2)要知道美国革新篮球理念过程相对漫长,还存在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因素。NBA意识到三分的重要性,三分射手也不会短时间内剧增,必须要基层的培养抓起,后备力量要衔接上才行。这带来另一个问题:如果CBA不做榜样,中国的年轻球员有没有可能自己变得现代化起来,技术能够更加扎实全面[8]。我见过一些青年队或者高中球队,靠的就是我比对手高,往篮下一低位要球单打或者强行冲框终结。这种球赢是可以赢,赢了对延续到职业赛场没有任何帮助,团队配合根本没有,遇到强队无济于事。对于国家队一个真实感受就是状态不好可以调,能力不够可以练,这些属于执行层面,问题再大也大不到哪里去。但选的人值得推敲,潮流没跟上,逻辑不自洽,这些属于策略层面。关于中国篮球在数据层面还有哪些缺失,应该如何结合实战,以及更多的数据理念和拆解方法,需要接下来好好做做工作来达到完善。
6 结语
(1)通过本届世界杯各队的表现可以看到,中国男篮在各环节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太大,尤其在投篮方面,无论三分还是罚球及边线球都很难令人满意。而实际上,投篮准一直是中国男篮的传统,是称霸亚洲,闯进世界前八的最有力武器。“黄金一代”的代表胡卫东、郑武和孙军等都是著名投手,孙军和王治郅也曾在世界大赛上罚球命中率达到过90%以上。
(2)但是随着近年来过分追求身材的高大化,中国男篮的投篮基本功逐渐缺失,在高强度的对抗下甚至连出手的机会都很难找到。另外,中国男篮曾以小快灵著称,十余年来却在学欧还是学美之间不停摇摆,丢失了原有的风格。接下来的四年里,中国篮球除了要抓基本功外,还要拨乱反正,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入手, 根据自身特点重塑中国男篮原有的风格。
(3)在中国队输球以后,很多人检讨的是什么身体问题、战术问题。其实中国队身体蛮好的,没有空间支持也敢强行攻框;战术也挺丰富的,尽量让拖空间的球员去弧顶参与配合了。他们恰恰最缺的,是世界列强已经在盯着NBA看的学习能力。一些更符合潮流的球员,在层层选拔里,囿于老旧的观念很可能失去了为国效力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秦晓昊.浅谈篮球运动的发展史及变化带来的影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4):424+426.
[2]李亚慰.NBA经济扩张与文化渗透的负面因素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7).126-128_
[3]杨洋.竞技篮球三分球技战术变化浅谈——以美职篮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2):105-106.
[4]晓英.步行者插上“大鸟”的翅膀 拉里·伯德以特有的方式带领步行者展翅高飞[J].体育世界,1998(03):9.
[5]唐琦.库里精准三分技术特点研究[J].体育科技,2018,39(01):6+8.
[6]祁兆锋.影响投篮命中率的因素分析及训练方法[J].甘肃教育,2018(08):93
[7]刘刚,千少文,彭贻海,汶希,林潇.基于位置模糊理论视角下竞技篮球运动员分类模型的构建与转释[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01):61-65+71.
[8]袁顺.里约奥运会中国男篮失利的原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2):227+2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