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高山区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5期   作者: 吴支红
[导读] 生活自理能力是我们生存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是我们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立脚的基础。
        吴支红
        明德小学
        摘要:生活自理能力是我们生存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是我们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立脚的基础。通俗来讲就是指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服务,自己独立照顾自己的生活。关注并提高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造就一批科研型骨干教师。

关键词:留守儿童    生活能力  自理能力  方法策略

        我校是一所山区学校,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山区青年选择弃农从工,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然而城市生活水平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又相对较低,城市学校严格的“三对口”制度等因素导致山区学校留守儿童数量年年递增。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十分欠缺,他们的经验、能力、心智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在生活面前显得脆弱无力。作为留守儿童的教师,是对留守儿童影响最大的教育者,一定要正确地认识培养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着力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培养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必须具备各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站稳脚跟,天空不会永远晴朗,生活总是充满挑战,拥有生活自理的能力就是其中的杀手锏。留守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心,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主要还是要儿童自身去面对,毕竟谁也不可能时刻守在儿童身边。在着手培养留守儿童其他能力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自理能力,我们要引导留守儿童如何面对现实,不自卑不丧气,提升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健康快乐成长,这样的孩子,或许将来比温室里长大的花朵更有作为。
二、提高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家庭生活是提高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基本场所。
        家庭是留守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而家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饮食起居、春耕秋收、娱乐休闲、健康保健、消费理财等都是在家庭当中得以实施的。以丰富多彩且充满情感的家庭生活为着眼点,不断生成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是培养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策略之一。
1.创建家庭生活困难收集箱。
        教师从周一开始布置任务:周一到周五收集自己家庭生活中你认为需要大家帮助的事情。老师可以在周五的时候抽班会课或其他空余时间,在班上集思广益,帮助留守儿童想对策,教给留守儿童处理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让其利用周末的时间,结合老师和同学们的方法,争取把困难解决,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一定要和监护人事先沟通,在孩子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监护人一定要学会大胆放手。
2.利用各种有意义的节日,给留守儿童布置亲情作业。
        端午节时,请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家里的长辈包出美味的粽子;劳动节时,请你帮助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做一顿饭,可以喂一次鸡,可以洗一次衣服,可以帮着收拾屋子等。感恩节时,尽自己所能为长辈亲子做一件小事,表达自己的敬意,然后记下自己的感想,与长辈做一次心灵的交流。这样的亲情作业,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在引领他们为家人服务的过程当中,懂得了感恩,体会到爱与付出的快乐、幸福。


(二)学校生活是提高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纽带
        留守儿童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而知识应该包括各个方面,这样才能使学校的作用发挥得更好。
1.在参与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中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留守儿童在学校生活中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班会课上,我们可以安排他们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了解自己在学校应该遵守哪些规章制度。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班会课,让他们参与其中,和同学们讨论商量,生成适合自己班级的《个人学习场所管理办法》、《值日生工作条例》、《文明班级管理办法》等,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充分行使好参与者的责任。每个月末再对照自己的行为能力,以自评、班评、老师评、家人评的流程,将自己的表现以星级评比的方法呈现出来。这样就能使他们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知道自己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提升,进而促使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不断提高。
2.利用学校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学校的有些资源是可以加以利用对学生进行服务的,比如开展“我用爱心护校园”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绿化资源,公共建设资源等,让留守儿童行动起来,可以为花园增添色彩,可以让公共区域保持洁净,可以帮忙整理图书室杂乱的书籍等
(三)社会生活是提高留守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
        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在社会立足,能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师在培养留守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时候,可以结合社会生活为留守儿童多创造机会,培养留守儿童动手、动脚和动脑的能力。
1.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教师应积极关注,主动联系,努力寻找社会中适合留守儿童参与的活动,比如敬老院公益活动,让留守儿童参与其中,学习如何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如何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实看似在为长辈服务,实则是锻炼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当有一天家里的监护人突然生病,没法照顾自己的时候,自己不但能把自己照顾好,还能帮忙照顾家里生病的老人,使家庭生活不会因监护人生病而受到影响。
2.组织研学旅行。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如果能够深入其中,了解学习,对自己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这几乎是可望不可及的,所以教师可以适当组织研学旅行,让孩子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同时也可以学习别人是如何自己照顾自己,也可以参观到一些对自己生活有帮助的东西。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我们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老师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用爱心,用恒心,用耐心,用真心去培养和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放开我们关爱的双手,给他们一个锻炼的机会,他们一定会像一只只雄鹰展翅翱翔,搏击长空。
【参考文献】:
[1]王会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探析——由河南林州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发的思考[J].学理论,2012(16)   
[2]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和特点[J].人口学刊,2006(3):55-59
[3]曹述蓉.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性的实证研究[J].青年探索,2006(3):16-19
[4]陈凤尤.从细节开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J].乡村科技,2016(25):44
[5]龙堂.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4(5):1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