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晓娅
重庆铁路运输技师学院 重庆 400037
摘要: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世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的美也在持续不断的散发着,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语文的美,一是外在美,即每篇经典范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二是内在美,即作者借助文章传达的一系列真挚的思想感情、积极的价值追求和崇高的人生目标。外在美是内在美的载体,而内在美能够提升外在美的层次,二者联系密切,相互统一。本文基于多年的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经验,就语文美育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做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语文美育;职业院校教学;实施路径
引言:语文教学本身就承担着提升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和提升学生人生精神境界的光荣使命,而职业院校是我国培育高适应性、高灵活性和高应用型人才的一线阵地,在职业院校开展语文教学,更有助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素质,提升我国劳动者的竞争力,并最终促使我国的中职院校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 美育的特点分析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最早起源于启蒙运动时期的西方国家,18世纪50年代,英国美学家鲍姆嘉首次建立了“美学”的学科体系,之后德国美术家席勒在他的著作中首次提出“美育”一词。在中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首次提出了“美育”一词,美育是蔡老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蔡先生还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教育口号:“以美育代宗教”,并且认为美育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
美育的特点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具有形象美,美是一种抽象的感觉,但它寄托于具体的形象,通过对具体形象的观察、欣赏和认识,我们才能感受到美的魅力,所以在进行美育时,特别强调在审美者脑海中形成一种形式感。第二是具有动情美,我们在劝解人时常使用这样一种策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形式感知开始,审美者对美的事物的探寻过程会逐渐深入,最终会实现对自身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冲击。第三是具有愉悦性,美好的事物能够让人走出阴霾,能够让人忘却眼前的烦恼,让人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
2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的必要性
2.1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忽视美育的现象
不难发现,现在中职职业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仍然存在着传统教育的突出问题:过分看重成绩。将分数的高低看作衡量学生学习能力、检验学生学业成就的唯一标准,认为审美教育可有可无。而这种问题的出现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第一,历史因素。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科举制,并且认为一朝科举中榜,便几乎能够平步青云,一飞冲天,寒门变权贵,这种思想延续发展至现代,就变成了只要一名学生的成绩好,那么这名学生的发展前景一定就不可估量,这个孩子未来一定能够成为人中龙凤。而如果学习不好,那这个孩子未来一定难成大器。第二,校方不合适的教学安排和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中职院校校方和教师所部署的教学计划也存在着很多不科学的地方。比如教学过程贪多求快,力求在一学期内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新知识,这就导致教师将完成每节课的课堂任务、向学生灌输足够数量的新知识作为上课的主要目标,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2 美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育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与此同时,从更高层次来说,美育还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良好的精神文明。美育能够滋养学生心灵,调节学生情绪。在学生感到失落、难过的时候,美育能够抚慰学生心灵。在学生感到焦虑、烦躁的时候,美育又如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能够浇灭学生心中急躁的火焰,为学生带来阵阵清凉。美育引领学生捕捉美、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
2.3 强调美育呼应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大潮
教育改革为我们的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层次的教学要求,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也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步伐,紧跟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新课程理念中有关美育的内容进行深入精研。增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利用美育提升中职院校语文课堂的吸引力,为中职院校语文课堂注入新鲜血液,让课堂绽放更多活力、增添更多色彩,让学生用更积极饱满的良好状态投入每节课堂。
3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的路径
3.1 深挖美学素材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美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的道理,引导学生养成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提升学生对美的“嗅觉”和灵敏度,让学生充分利用手头一切资源捕捉美的踪迹,比如可以从教材中发掘美学素材,还可以从在网上浏览到的或听他人说起的奇闻逸事中寻找美的踪迹。遇到一些用词精巧、语言优美典雅的诗文,教师还应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来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学习,以加深学生对美文的印象,提高学生对美文的认知和感悟。首先,听,教师在授课前可以从网上寻找一些专业人士的朗读录音,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在音频选择时一定要挑选一些吐字清晰、发音准确、情感饱满、感染力强的高质量录音。读,在聆听完录音后,还应该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对美文进行朗诵,让学生在朗诵中穿越时空,与文章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说要表现在提问上,在学生听完录音、朗诵完课文、对课文形成初步印象后,教师可以请同学起来说说自己在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课文的美。写,学习完一篇美文之后,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布置仿写的作业,让学生利用文字的形式自由发挥自己的才思,将通过本篇课文所感受到的美的力量进行释放。
3.2 搭建具体的审美情境
很多文学作品的“美”就体现在它能够将很多美好的意象进行搭配组合,构筑成一个个和谐美好的审美意境。而读者也正是在这一个又一个美好意境的引领下进入了文中的绮丽世界,走进了作者内心,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美的熏陶。所以教师在进行美育时,也要注意挖掘或建造不同的审美情境。在搭建审美情境时,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独特优势,同时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化抽象的审美意趣为具体可感的审美情景,比如一些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阅读了作者所描绘的荷塘风光之后,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荷塘景色进行想象,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对荷塘月色进行绘画创作,然后教师便可以在多媒体屏幕上投射出几幅荷塘月色图,并结合文章的内容,在图片放映快结束时配以几声蝉声和蛙声。
3.3 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细腻情感
很多美好的事物总是能够勾起人千头万绪,复杂情思,语文美育也是这样。实际上,很多文章的美学价值恰恰就体现在它所宣泄和表达的情感上。比如前文提到的《荷塘月色》就是一篇著名的现代抒情散文,从表层来看,它所表达的是作者对于荷塘月色的浓浓的喜爱之情。从深层看,它委婉传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作者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矛盾和压抑。再比如中职语文教材中著名文坛才子苏东坡先生的《前赤壁赋》,在这篇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则更为丰富多样,既表达了作者对辽阔自然风光的无限赞叹,也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宝贵人生态度,还蕴含着作者关于变与不变的哲学思想。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主要阵地,中职语文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对自己的美学知识库进行更新,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潘艳.浅析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9):91-92.
[2]邓华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4):134-135.
[3]周勇.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实践[J].启迪与智慧(中),2020(03):6.
[4]郑丽.浸润无声——审美教育和情感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现代职业教育,2020(08):68-69.
[5]焦琳.中职语文教学智育与德育美育的融会贯通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