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容娟
廉江市安铺镇第一小学 524444
摘要:文章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在文中从四个方面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做简要分析,以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以学生为主体;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针对小学生而言教师不能采取强制性的灌输教学方式,而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课堂中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为学生构建高质量的语文课堂。
一、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一定是建立在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基础上的,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师错误的认为,降低课堂中理论知识的教授,多与学生互动交流,这样便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这种片面的认识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始终不理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正确的认识,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合理规划教学过程,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优化和创新,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师生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样学生才能在良好的氛围中产生愉快的学习体验,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和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这节内容时,教师要围绕母爱的主题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深刻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之后分角色扮演表演课文内容,使学生在表演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学习本节内容后让学生写一段想对妈妈说的话,然后送给妈妈。
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教授实用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有很多学生已经早有耳闻,甚至去过文中描写的地方,这使得这样的教学内容很难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一些与其相关的生活素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扩充,使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更贴近生活实际且具有实用性的知识,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节内容时,有些学生的爸爸妈妈带他们去过桂林旅游,班级中的很多学生即便是没去过,但通过媒体也看过简单的介绍。所以在学习这节内容时,教材中的插图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眼球了,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因此,在课前准备阶段,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桂林山水的视频和图片,并将其制作为专题片配上优美的音乐,在课堂中为学生们播放,使学生们不自觉的陶醉在其中。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景,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加学生对课文的喜爱程度,促进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三、合理引入新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简而言之就是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很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也有助于学生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语文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直接教授给学生,而要注重为学生创造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自主思考和探索。合理引导学生要讲究方法,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指导作用,例如在学习新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本节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之后由学生先进行自主阅读和生字学习,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在互相配合下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四、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要围绕学生展开,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在评价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同时,教师还可以认识到教学过程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公平对待班级中的优等生和后进生。在语文课堂评价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教师的评价只能作为学生评价的一部分,还要注重学生间的评价,生生间的评价与师生间的评价同样重要。例如在学习“火烧云”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导学案中的自学情况进行打分,之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打分时要注意公开性,在学生面前展示分数,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在语文课堂中融入竞争与合作,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教师可以开展课堂检测,通过课堂检测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需要强化的地方,采取课堂检测还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方面要确保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价,避免教学评价的滞后性,充分发挥出课堂评价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知识学习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乐接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8):162.
[2]蒙扬革.如何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小学语文课堂[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04):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