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导”策略运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6期   作者:骆肖峰
[导读]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使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骆肖峰
        浦江县黄宅镇前陈中心小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使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        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锤炼思维,提升能力。本文紧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        “有效引导”提出了一些策略,使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引导;教学策略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更加注重有效引导,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开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如何有效并且高效地引导学生来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就需要采取一些学生易于接受,并且能够理解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来和学生完成互动,从而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释放天性的时候,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好奇,充满未知。在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营造一种轻松愉悦,没有压力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语文问题,使学生更好地对小学语文知识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另外,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小学生人格的塑造,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小学生不仅能够在语文知识和学习技能上得到统一的提升,而且对学生积极乐观的人格塑造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设置问题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情景模式下,教师一般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不高,而且还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对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对语文的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使学生融入到教学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投身到问题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自己会怎么思考,怎么解决。而不是遇到问题,语文教师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直接写出板书,长期如此,就会使学生的思维钝化,遇到问题,依靠教师解决,自身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推动学习的高效率,从而逐渐形成语文素养,能够独立自主地了解一些语文知识,解决一些语文问题。
三、 善于概括总结,理清学生的思绪
        在素质教育的体系中,要做到课堂学习自由活跃,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思维,从而构建一个人性化的课堂。然而再这样的模式中,学生可以在很多时候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和掌握一部分知识,但是他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是不完善和不成体系的零碎的知识和片面的知识。这就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老师应该善于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对问题理解的误区。老师通过引导和点拨,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知识的脉络,使学生掌握整个知识的体系。这样学生就能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老师的提醒牢牢地掌握知识的重点。


        引导不能仅仅针对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引导学生从一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知识。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是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引导、提问和拓展的手段,让学生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带着新问题自主探索。使学生充满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积极思考、交流,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各项能力都得到提高。
四、巧妙引导,帮助学生脱离理解偏差
        在教学过程中,当遇到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错误或理解发生偏差的时候,老师要通过有效的手段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理清思路。通过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学习经验,利用经验的转移来掌握知识。通过像是知识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掌握合理的方法,利用旧知识的铺垫来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利用好学生的这种理解偏差,通过相应的引导,使学生的思路进入正确的轨道,从而掌握知识。
        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老师的引导要恰当,要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既要做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又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更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不一定非要按设计好的固定路径进行,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老师应该灵活地驾驭课堂,通过点拨和提示,帮助学生摆脱理解上的偏差。
五、交流与合作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本意识,还课堂给学生。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充满活力的,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语文的知识概念,还要培养小学生沟通协作、思维探索的能力。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行考虑一段时间,然后再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语文教师尽量不要打断学生讨论时的对话,语文教师可以侧听。学生遇到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见解进行补充,加以引导,再倾听,再引导,让生生、师生互相质疑,互相联系,发生思维碰撞。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就一个问题师生共同合作分析、思考,得到完整的丰富的认知,建立起清晰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语文知识,提升思维认知能力。从一个问题上得到启发,进行有效引导,举一反三,在对问题的探讨中,非常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思路拓展,更加活跃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基础的、长期的工作,离不开小学语文教师默默无闻、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小学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设置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情境,加强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小学语文知识概念,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形成语文学科的必备素养,为将来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智丽.“有效引导”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湘潮(下半月),2011(05).
        [2]谢桂林.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做语文”[J].青海教育,201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