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育峰
宁乡市职业中专学校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改革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作为补充。在这种趋势引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并且,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建设,在教育体制上面做出了重大的改革,大力发展职业院校的建设工作,很多中专院校也重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中专院校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并且,成绩普遍偏低,因此,对其的德育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职业中专;德育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技术型人才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紧缺性人才,对其的需求量甚至超过了很多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为了解决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国家提出各类鼓励政策,促进中专院校发展。随着中专院校的相应优惠政策的出台,学生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是,通过对现有学生的德育方面的考察发现,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沾染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学习成绩也是普遍偏低。因此,对其的德育教育工作是势在必行。否则,即使将来能够发挥其专业优势,也不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 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状况
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全班同学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主要包括学习情况、家庭情况、个性发展和品德修养等,然后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德育方法,例如: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可以通过鼓励、单独辅导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使学生有效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在对学生全面调查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记日记、与同学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现状并帮助学生解决青春期、成长期遇到的困惑。同时,在有效交流沟通的情况下,更可以充分改善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促使后续德育教育工作更加顺利地展开。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思想品德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深深的影响着学生的品质。因此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样才能在平日教学中将正确的思想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创新
现代德育教育工作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构建一种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才能让教学工作顺利且有效地发展,同时让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教师充分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同时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与沟通,通过和谐的沟通将问题很好地解决。教师在了解学生特点后,采取针对性教学措施更能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教师应当明确师生关系不仅是严厉的教学与被教学的关系,作为良好的指导者,还应当将师生关系当做朋友关系相处,有助于师生之间和平相处,让课堂气氛充分活跃起来,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四、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班主任应当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共同促进学生良好发展,例如职业中专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叛逆的现象和逆反心理,班主任通过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了解到学生在家的表现,并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使学校和家长全面了解到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基本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五、营造优越的德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有利于维持有序的教学秩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接受德育教育,接受正能量的传递。良好的德育氛围还有利于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水平,有利于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合作精神等众多良好品质。校风的建设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力量无穷,会有效的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
六、丰富学生的实践生活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观、价值观、生活馆、世界观和金钱观等,例如:带领学生到社区开展社区志愿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其次,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发展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是,淳朴的民俗、民风却越来越少见了。人们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普遍都是功利性比较强。这样发展下去,势必会成为共产主义建设事业的绊脚石,中专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其所教授的对象综合素质比较欠缺,因此,为了使其在将来的发展中,能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对其的德育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其学习技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如何正确应对存在各种利益诱惑的未来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善国,王文竹,洪艳琴.创新德育模式,提高学生素质——安徽中专德育教育管理模式探寻[J].职业,2011,20.
[2]王文生.让中专生昂首挺胸走向社会——浅论中专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职业,2011,08.
[3]吴庆军,翟翠娟.面向社会需求探索中专德育教育模式[J].保定学院学报,2011,01.
[4]李燕燕,李奕华.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3,261(3):144-145.
[5]裴斐.培养观念,塑造人格--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专德育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5):289-289-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