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
(延边大学 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建设思政课的合力,构建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理念的“家庭”研学模式,无论是对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来说,还是对青少年自身、以及家长,甚于与整个社会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关键词:“家庭”式研学;思政课;青少年;家长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开展实践性教学、实行研学旅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是归宿。研学即研究性学习,又称探究式学习。是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家庭”式研学即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到研学中,加强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学习方式。
(一)从个人和社会看“家庭”式研学的必要性
一、个人需要
1.青少年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黄金时期。青少年虽然是一个静态的词语,但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就目前而言,新时期的青少年一般指出生于2000年之后的孩子,即步入21世纪以后成长起来的。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孩子并没有形成完全的独立人格,相反缺乏一定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但又具有很好的可塑性,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得青少年的求知欲旺盛,认知能力增强,把握好这一时期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使得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趋势。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的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危险”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正确认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为基础,遵循青少年思想行为发展规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少年在生理上走向成熟的同时走向心理上的成熟。
2.家长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在21世纪之前都是处于初步探索和系统建设阶段,并没有形成完全的体系。由于教育水平的制约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70、80后的21世纪的青少年的父母,意识形态的构建并不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并不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水平的进步,网络作为新型传播媒介,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70、80后是最先接触到新媒体的一批人,最初由于网络环境的泛滥,新媒体内容具有一定的庞杂性,网络上丑化英雄人物、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言论层出不穷,对主流价值观造成严重冲击,也对70、80后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它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加强父母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社会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也十分活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然而在开放的环境中,各种思想也随之泛滥,随着价值取向逐渐趋于多元化,腐败思想、享乐主义、西方思潮等各种错误思想容易麻痹人们的神经,从而阻碍整个社会的进步。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国家、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要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2019年 6月,习近平发表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
学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谱写好新时代的精神图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担好自己的责任,是每个人的使命。推进“家庭”式研学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学生和家长的素质和能力在研学旅行中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在个人得到发展的基础上,整个社会也得到了发展。
(二)“家庭”式研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思政课的革新
构建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理念的“家庭”研学模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研学旅行作为一堂独具特色的思政课,它改变了过去那种僵化的传统德育模式,通过创新教学途径,改变教学方法,以亲近大自然的方式,让青少年真实反复的去触摸这个世界,通过实践教学将课堂教学与户外教学相结合,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做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统一的教学模式,研学旅行则是将思政课教学目标融入到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一环,更加展现了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做到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传统课堂、灌输式的知识填充如今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研学旅行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分析、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有利于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的客体,应该占据主体地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学生的主体地位通常被忽略,研学旅行有助于恢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二、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将思想品德课与研学旅行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地走出去,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感知文化,领悟知识,更好的将思想品德课的道德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的转化为自身的优良品格、道德修养、实际行动,做到知行合一。研学旅行通过创新思政课教学,让青少年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有助于广大青少年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这种思政课模式在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同时,更有助于培育“四有”新人,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三、有助于家庭环境的优化
以家庭模式开展研学活动,开展走出去跟家长一起学习思政课的家庭模式,让家长也参与到研学活动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纠正甚至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整个研学过程中,家长和孩子是一个通力合作的关系,彼此交流的加强,有助于促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共同成长和进步,构建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促进亲情的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其教育理念等等,这些影响因素对孩子的思想品质形成发展同样具有基础、持久、普遍、权威的影响。研学旅行有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育,有助于良好家庭环境的形成和优化,从而形成家庭协同建设思政课的良好局面。
研学活动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在全社会开展“家庭”式研学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精神、热爱劳动的精神,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文化自信,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