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6期   作者:胡志珍
[导读] 根据幼儿情绪特点以及心理发展需要,在《3-6岁儿童学习与指南》中就将“情绪安定愉快”列为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
        胡志珍
        福建省安溪县培文霭华实验幼儿园
本文系2019年度福建省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课题名称:《促进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QJYKT2019-220 课题负责人:胡志珍
        摘要:根据幼儿情绪特点以及心理发展需要,在《3-6岁儿童学习与指南》中就将“情绪安定愉快”列为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在《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也要求幼儿园应当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然而在实践中,不少幼儿园与家庭似乎更关注幼儿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情绪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以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如何帮助大班幼儿提升自身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情绪管理;特点;培养与提高
情绪管理能力,能够帮助幼儿尽快摆脱不良情绪对自身的影响,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更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幼儿时期作为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黄金时期,理所应当引起幼儿教师的高度重视。本文试图结合笔者教学工作实践经验,浅谈几点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幼儿情绪的特点
幼儿情绪管理能力薄弱,其情绪特点主要表现在易冲动、易外露和易受感染三个方面。
(一)易冲动
研究表明,随着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4岁起幼儿的内抑制才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在此之前,幼儿内抑制发展较差,经常处于激动状态,因此幼儿情绪来势凶猛,通常难以自制。我们经常看见小班的幼儿因为一个玩具得不到而大哭大闹,短时间内不能平静下来,也经常看见幼儿刚才还兴高采烈,转眼就大发脾气。这些都是幼儿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的表现。
(二)易外露
幼儿由于自控能力薄弱,因此隐藏情绪的能力相对较弱,内心体验通常与外部表现具有一致性,他们会将内部情绪情感毫不隐藏表现出来,而且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进行情绪表达,经常生气时就拳打脚踢,高兴时就手舞足蹈。
(三)易受感染
幼儿的情绪具有情境性,易为周围事物所左右。来到新环境、获得新奖品、受到同伴的关注都能引起幼儿的情绪波动。很多时候,幼儿情绪的变化往往不是由幼儿自身发起的,而是来源于周围其他人情绪的波动。在幼儿园中常常出现这样的一幕:一名幼儿哭起来,其他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整个场面变得非常混乱与失控,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幼儿受到了同伴情绪的影响。其次,幼儿也会受到成人情绪的影响,例如一个孩子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刚准备站起来,这时家长紧张地连忙跑过来询问孩子的情况,本来没哭的孩子却马上放声大哭起来,这正是因为孩子受到了家长紧张情绪的影响,也变得紧张与害怕起来。
幼儿不稳定、易外露和易受感染的情绪,是幼儿情绪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情绪控制能力将会不断增强,这些特征也会逐渐减少,随之幼儿的情绪的控制力、稳定性会不断提升
三、幼儿园如何培养与提高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
(一)创设适宜幼儿情绪发展的环境
幼儿园可以通过创设一系列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培养与提高幼儿的情绪能力。一方面,幼儿园应创设合理的物质环境,在园区的布置、活动材料的准备方面,充分考虑幼儿情绪发展的需要。如在教室中设置专门的“心情墙”,由幼儿的名字、头像和各类表情图案构成,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心情,将对应的图案贴在自己的头像上,以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其他幼儿的心情状态;幼儿园可设置“情绪小屋”,在小屋中适当提供一些表达情绪的材料,如橡皮泥、画笔等,让幼儿通过捏橡皮泥或者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可在外墙上直接布置与情绪主题相关的墙面。
另一方面,幼儿园应创设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幼儿从心底感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爱,在温馨有爱的环境中的培养与提升自身的情绪能力。这不仅需要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予以关心与爱护、与幼儿共情、理解幼儿的情绪,还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幼儿园班级氛围,使幼儿在一个团结友爱和睦的班集体中成长,潜移默化提升幼儿的情绪能力。
(二)开展情绪类活动与课程
幼儿园可以开展一系列情绪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培养与提升情绪能力。如,幼儿园可开展“情绪脸谱识别”活动,幼儿教师向幼儿展示情绪脸谱,如“生气脸谱”,使幼儿了解人在生气时的面部表情,接着让幼儿模仿生气时的动作,了解生气时的状态、表情,然后让幼儿倾听生气时的讲话录音,使幼儿了解人在生气时的语音语调。通过这样一系列活动,幼儿即可掌握“生气”这个情绪词汇。
幼儿园还可开设一系列社会情绪课程,让幼儿系统学习与提高社会情绪能力。这些课程通常以情绪能力为核心,包括教育幼儿如何表达情绪、如何理解他人情绪、如何调节自身情绪以及如何解决冲突等方面,通过课程,幼儿可以直接系统地学习有关情绪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效培养情绪管理能力。
(三)在一日常规中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
在幼儿系统学习了有关情绪的知识后,则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途径,将所学知识运用起来,在一日常规中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在幼儿园中,幼儿闹脾气的情况是非常多见的,他们经常因为一点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如,两个幼儿因为同时想玩同一个玩具,发生了争抢行为,于是都开始哭闹。这时,幼儿教师就可以利用社会情绪课程中所学到的内容教育幼儿,首先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个玩具很好玩,我知道你也想玩这个玩具。”其次,告诉他们需要合理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所以这样大哭大闹是不对的,需要平静下来。”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才能都玩到这个好玩的玩具呢?我们可以一起玩,还可以轮流玩。”通过这样多次的重复,幼儿可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168-189.
[2]李燕,朱晶晶,贺婷婷.母亲情绪调节与幼儿情绪理解能力:母亲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6,39(5):1130-1136.
[3]张春晓,刘文,邵姝姮.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与母亲气质、教养方式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5(3):1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