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云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新亭幼儿园 福建厦门 361023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最直接的交际工具和思维方式。幼儿在表达时,应用最简洁的语言准确的传递;在聆听时,能迅速捕捉对方的语言信息,做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决策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然而,从农村幼儿语言发展现状来看,幼儿的语言受方言影响较大,语言使用的准确性还比较薄弱,幼儿普遍存在语言表达不流畅,语言交往不主动等现象。游戏是幼儿园活动的基本方式,也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在游戏中,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幼儿积极的在游戏中表达、交往、交流、沟通和应答,对提高农村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在表演游戏中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农村幼儿学习语言的典范,尤其农村幼儿语言发展受方言影响较大,他们的音准和用词准确性都比城市幼儿发展要慢,而作品中优美词语、句子以及重复性较多的词句都可以对幼儿掌握正确言语直接产生积极的刺激作用。文学作品是幼儿表演游戏最常见的内容之一,它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在参与表演游戏前,首先对作品有充分的感知和理解,对作品中的人物特征有明确的认识,能够熟练掌握作品中的情节和对话。幼儿在感受文学作品是,通过模仿、学习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讨论、商量表演所需要的场景和道具,分小组协商合作布置游戏的场景和分配角色等。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可鼓励幼儿大胆在游戏中创造性的表现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言语对话、动作表情等,幼儿在表演过程中,对人物特征及情节对话有深刻的印象,并尝试大胆表现、表演,这对幼儿掌握正确的语言规范和分辨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适宜性,准确性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比如在中班表演游戏“小羊和狼”这一作品中重复性的对话与情节较多,便于幼儿模仿学习。就如作品中的角色对话:“小羊你为什么哭啊?”“大灰狼说晚上要来吃掉我!”“不要紧,不要紧,晚上我来帮助你!”幼儿受这些简单、重复的语言情节刺激,很快就掌握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学会了其中的言语对话,甚至复述整个作品的故事情节。作品中还体现了同伴间如何面对困难互相协商,互相帮助的精神,这对幼儿社会交往也起到较好的正面影响。比如作品中大灰狼的粗暴,不讲理,好欺负人;小羊的胆小,遇事着急、哭泣;以及其他动物的勇敢和乐于助人态度等都和幼儿现实生活中有一定的联系,通过故事表演,幼儿在感知,分析,表达,表现优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不同角色形象特征,领略了文学作品的言语魅力,促使幼儿理解并意识到自己平时与人交往的态度和表现问题,明白这些行为的对与错,这么一来,不但可以促使他们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正确使用礼貌性的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还可以促使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与同伴友好相处。
二、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幼儿语言交往能力
“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再现活动,他们常常需要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的主观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人的意思做出言语的反应。《纲要》指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让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小班幼儿在最初的“娃娃家”游戏时,大多表现的是自己玩自己的,比如表现在给“娃娃”喂饭时的自言自语:“宝宝快点吃饭,别饿肚子了。
”“宝宝吃饱了,坐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儿吧。”他们很少使用语言去和其他同伴进行交往。但随着幼儿的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增长,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玩法和个体的游戏,他们需要依靠语言来协调“协商、分工、合作”等相互间的关系。教师为幼儿创设的“娃娃家、超市、菜市场、医院、美发店、小吃店”等各个游戏区,为幼儿提供了积极交往的环境,幼儿在游戏区中充当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他们在角色扮演中自然的去和不同身份的人进行交往、交流,逐渐学会了合作,解决纷争和谦让等良好的交往能力。比如在“农贸市场”游戏中,“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带孩子到“菜市场”去买菜,有个“菜农”对待“顾客”的态度不是很好,还不许客人讨价还价,一起卖菜的同伴就提出抗议:“你怎么可以对客人这么没礼貌,再这样,就没有客人上我们这儿买菜了!”“你应该对客人热情一点,说话客气一点!如果他们真想买我们的菜也可以便宜一点卖给他们!”扮演“菜农”的幼儿在受到批评后会意识到自己作为这一角色在语言上的不足,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态度,改变原来的“待客之道”,有礼貌地询问“顾客”需要什么?热情地给客人介绍各种新鲜的蔬菜。另外,当游戏材料发生不足或缺乏时,他们会相互讨论,商量着如何分工和准备这些材料,这就激发他们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来完成这些活动。
三、在建构游戏中促进幼儿语言沟通能力
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结构材料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活动,让幼儿对周围生活环境中的物体和建筑物有较细致的认识和了解,并有较丰富而深刻的印象才能使所要建构的物体成为孩子们所熟悉且感兴趣的事物,激发他们的建筑欲望。当他们对所要建构的事物还不是十分熟悉的时候,通过对相关事物的观察、参观、访问、图书查阅、图片观察与欣赏能给孩子们一个初步的概念,然后通过组织讨论交流,丰富幼儿对这些材料的深刻印象,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积极的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沟通和交流,不断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比如建构游戏中,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事物(如家具、电器、大型器械、玩具、用具等)的时候,他们会尝试用语言去表达和描述所观察事物的特征,这时候老师稍微给予点拨和提醒,引导他们与同伴或他人积极交流、互动;引导他们讨论出各种建筑使用的材料,引导他们共同协商、讨论、合作、相互配合并动手建构;完成建构活动后,引导他们对自己建构出的作品进行设计亮点与整体作品的介绍……在整个交往、沟通、交流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能力也随着活动的不断调整和深入发展了起来。比如在建构游戏“灌口中心小学”活动中,有各幼儿要用小牛奶盒子制作楼房,另一位幼儿要用这个盒子来制作校车,俩人发生了材料的冲突,想制作汽车的幼儿说:“这盒子不适合做楼房,太小了,你可以找一个大一点的,这样楼房才够高。”想制作楼房的幼儿说:“我只要做个小矮房就行了,我要做的是小学的传达室。”想制作汽车的小朋友想了想:“要不你先帮我做一辆汽车,我再帮你找一个大的盒子做教学大楼,我们可以用最底下一层来当车库,然后把我们的小汽车停在里面好吗?”想制作楼房的幼儿对这个建议表示满意,于是他们就开始动手合作了,他们之前的冲突也在彼此的沟通和商量下得到圆满的解决。这些在建构过程中出现的商讨、交流、合作、创编表演等都是语言交往能力发展的体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和等待解决,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取得与同伴的交流一致,才能使游戏顺利开展和进行。因此,语言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结构游戏的顺利开展,反过来,结构游戏也推动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李季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施问答〔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