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6期   作者:赵洲
[导读]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新课程的不断改革,
        赵洲
        四川省宣汉县希望小学  四川  达州   636154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国家教育部门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极高,落实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应有效发挥自身在语文领域的职能优势,弘扬传统文化,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  渗透策略

前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小学语文老师要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正确引导学生完善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结合传统文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助力学生发扬传统文化意识的塑造有着关键的影响,从而获得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茁壮健康的成长。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我国几千来的文化传承与结晶,对于现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1]。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小学语文老师对于教学方法过于简单,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这导致教学方式死板,严重影响了学生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忽视中华传统文化的落实和渗透。小学语文老师在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兴趣方面发挥着重要职能,同时也是其发扬传统文化建设道路上的重要引领者,应做到正确的指引,摒弃语文教学模式的机械化和片面化,结合传统文化设计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案,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性,提升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性。通过传统文化有效的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发扬传统文化的动力和信心,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文化意识及能力。在不断传承和发扬下,结合时代的发展,给予传统文化更大的创新。利用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产生对语文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对语文的深刻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和素材,还能够促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使其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获得全方位地提升,落实学生文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重视教材内容的体现,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大程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忱和学习兴趣,推动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工具,认真钻研教材是渗透传统文化的基础[3]。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先人的智慧及丰富的人文内涵,意境悠远、语言优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文章内容,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丰富学习内容和素材,打破学生在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的陌生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中,发掘传统文化的有趣性,促进其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想法。
        例如:在教学《传统节日》这一课程时,语文老师在教学之前自身要对课程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准备,结合教材知识点,注重落实教材内容的理解和体现。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于过节是每个孩子最开心的事情,每个中华传统节日都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学习和理解,增强了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只运用单一的语言教学,使课堂气氛变得枯燥,无法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在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小学语文老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对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语文老师可以多方位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条件,以全新的教学方式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教学《亡羊补牢》这一课程时,老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亡羊补牢的动画导入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对本课的认识和理解。结合创新教学方式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培养其观察和想象的能力,还能够运用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达到良好的渗透效果。
(三)拓展课外阅读,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
        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建立的关键阶段,思维方式活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传统文化的渗透如果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拓展课外阅读,才能实现真正的继承与弘扬,将传统文化的价值展现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形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意识[2]。
        例如:在教学《人之初》这一课程时,本文作为《三字经》国学经典的选文,在学习本文后,拓展三字经其他章节。通过拓展课外阅读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拓宽了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加强学生的古文理解水平,对提高传统文化渗透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结论:总而言之,小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和道德素养形成的基础时期,此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小学语文老师是学生文学素养的启蒙者,是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引领者,应注重改变教育态度,提升自身的教学方法,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应用,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和素材,充分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因此,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结合,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底蕴,又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落实传统文化的高效体现,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为传统文化的传授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黄丽萍.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读写算,2020(24):35.
[2]张清.浅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科普童话,2020(10):88.
[3]周冬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1):72-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