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琼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状元第三小学
摘要:所谓审美,就是领会事物或作品的艺术美。审美具有三个档次:(1)条件反射式审美,由审美对象的美、色、音等外部形式的美刺激感官而引起的美感,它不需要进行联想、想象等活动。(2)直觉式审美,即在对对象的观赏中,主体的情感、想象和联想等创造性活动在瞬间综合为一种审美的感觉,这是常人的审美。(3)有为而为的审美,即有明确目的性和品评能力的审美。在语文教学中,便运用了第三层“有为而为”的审美艺术来发掘语文课本里的美。这样,审美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形成了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融合
1 用审美的视线去鉴赏语文
在语文课本中,有着很多的杰出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利用特定人物、事件来展现一定的情感,在诗词歌赋中诗人利用诗词语句所特有的风格韵致来展现情感。所以,在语文课本中,审美的目标就是风韵、特定人物、事件和情感。为此,笔者将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审美对象去进行审美。
2?用诵读的方法感悟文章诗词的神韵之美
在语文课本中,有着很多优美的古文。这些古文有着唯美深沉的意境,优美的语言,洪亮坚定的音调、融洽的声韵,让人能很直观地感受到古文强烈的美,适合朗诵、阅读。要想享受到美感,只需依照古文的节奏方式,用有起有伏的语调进行朗读即可。在诵读时,去感受古文所表达的感情内容,用心去领会古文的气势与风格韵致。如朗读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雪可以感受到伟大领袖崇高、博大的内心世界;朗读故乡可以真切地感受伟大思想家痛彻心扉的呐喊;朗读寄园情能充分体会学生对教师的感激和愐怀之情。宋朝诗人苏东坡就说过“三分诗、七分读”,一篇诗文,重点在朗读,读得好,便会使诗如活了一般,使人感觉身临其境,仿佛置身其中,从而体会到诗文蕴藏的美。
3?在实践中寻找美
常言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语文课中,进行一些内容充实,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既能够增加学生的学识,也能够提升学生对没的感知能力。法国著名的雕刻家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气勃勃、缤纷多彩的自然界给美带来了不可言说的礼物,给人类带来了一个美妙绝伦的人间仙境。在语文课中,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能更加真实地感受自然的美,去聆听花草树木的语言学带领学生去到艺术的城堡,去感受艺术佳作中透露的情感、底蕴,带领学生走进社会中,去细心观察社会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例如语文课文中的风筝一文,写的是儿童在放风筝时欢乐有趣的事,情景表现得非常优美。但是很多学生没有真正感受过放风筝的感觉,便不能够更好地去体会文章中展现的情感。为此,笔者便在课前组织学生放风筝,去感受一下放风筝的感觉,然后再讲解这篇文章,这样一来,学生便结合自己放风筝的感受,再加上课文的描述,在脑中产生对课文内容的情景再现,从而捕捉到文章中蕴含的美的气息。而在课文口语交际一栏以春天里的发现为主题的训练中,笔者便带领学生在校园周围散步,让他们细心地去聆听、去观察、去接触、去探究春天的美,并让他们记下自己对春天的发现,并在课堂中展现出来。
4?用人物塑造欣赏法感受人物的美
从语文课本中可以发现,有很多的具有“美”的特点的人物。
例如课文小院中的“小大嫂”纯朴、善良、热情大方,木兰诗中的巾帼女英雄花木兰,忠孝节义、替父从军,最后一课中韩麦尔虽然是平凡的教师,但对教育事业无限的依恋、热爱。
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人物介绍,自己去感受、研究人物形象的美,让学生在脑中去刻画自己感受到的人物的美,从而使课文中的人物在学生的心里“活”起来,成为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然后才对其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神态进行分析,体会其直接美,接着借助环境的烘托,他人的陪衬来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整体性格特征,并在欣赏人物美的基础上体会人物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当然,语文课文中除了这些“美”,也少不了“丑”。如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制台见洋人的制台、范进中举中的胡屠夫……这些“丑”不具备美感,正因为对这些反面人物进揭露否定、嘲讽才激起人物的憎恨,从而使学生或读者更加向往美好事物。
5?用情感体验法体会情感美
文章部要表达作者某种情感,读书其实就是体会作者感情的过程,读者往往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中,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达到与作者共鸣。语文课文中学习也要如此,首先要设置一个特别场景,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才能与作者共鸣。如都德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把热爱祖国的情感,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法语课上,韩麦尔先生把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融于“法兰西万岁”五个字中。这些情感,只有用心用情去体会,才能真正领会文章所表达的强烈感情。为此,情感体验法能够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美。
6 创设合适语文教学情景,延伸审美想象
第一,运用多媒体重现语文情景再现美。
多媒体是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工具,它能够通过影、音、图、画的方式为学生再现语文场景,实现“化静为动”的教学奇迹。它能够将语言文字变成直观图像,能够延伸拓展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实现学生审美想象能力的提升。教师可根据课文合理应用多媒体,做好教学准备工作,以期发挥多媒体积极作用。
第二,运用语言调动学生想象力联想美。
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很容易通过简单的文字、直接的图画联想出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故事。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想象力丰富这一特定,运用教学语言艺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联想美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7?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运用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更多地去感受美,从而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对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实现大纲中要求的“陶冶爱美的情趣”的目标,让学生感到思想与美的陶冶。
参考文献
[1]杨晓楠.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回归[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2]李萍.简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03).
[3]王芳.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N].山西青年报,201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