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前卫
齐河县华店镇中心小学 山东省德州市 251100
摘要:在组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如此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非常有利,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具体而言,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对实验观察提示点进行有效的预设,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让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得到锻炼,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学生观察能力;培养
1设计预习任务,激活观察意识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建立在一定的标准之上,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也是如此。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操作等方式,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复观察实验,不断完善实践过程和结果,促进科学观察能力的养成,为提升实践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活动中,一位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为他们布置了具有针对性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围绕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种子展开观察。在任务的指导下,学生们纷纷进行种子搜集活动,并且将这些种子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共同观察种子的特征。在正式组织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引导学生之间围绕种子的特征展开自主交流与讨论,促使学生初步了解种子相关知识。有学生经分析观察后指出:种子发芽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如需要一定量的水分、需要空气,等等。还有学生经观察之后认为:种子可以在温度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发芽,与有没有阳光没关系。针对学生给出的不同观点,教师并未给出直接性的评价,而是继续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与实验的方式,寻找答案。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基于学生科学观察能力培养目标,设置了相应的课前预习任务,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有效调动,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非常有利,同时还能够使得课堂氛围活跃,促进预期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以此打造高质量的师生互动式课堂。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和观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这有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2进行有效指导,丰富观察体验
很多小学生本身的观察能力并不强,在观察活动中,缺乏目标和方向。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采取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和方向,从而展开具有针对性的观察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分析观察过程,记录观察结果。如此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强化学生的观察体验都非常有利。
2.1引导观察实验的因果关系
在引导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需要围绕科学知识展开分析研究,把握其中隐藏的因果关系。我们都知道,世界万物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组织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就可以把握这些联系,然后优化教学过程。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多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观察科学实验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在《植物的一生》的教学活动中,一位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设计了实验教学环节,具体如下:首先,引导学生详细记录种子发芽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的情绪,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点进行强化记忆,促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其次,通过设计科学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2引导验证实验的因果关系
在对科学中的因果关系进行明确之后,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设计相应的科学实验活动,验证这种因果关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探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点的认知,同时不断强化科学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例如,在《电磁铁的磁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活动中,一位教师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首先,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给各小组分派实验任务,同时分配实验材料;其次,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实验探究任务,即:探究“电磁铁的磁性与电量”之间的关系。经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发现:电磁铁的磁性会随着电池节数的增加而不断增强。借助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能够实现对学生科学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目标。
3提升学生观察耐心
小学科学教学中,很多实验并不是瞬间就可以出现反应,而且部分实验的反应幅度比较小,所以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耐心的培养。自古以来,科学实验都是通过千锤百炼才得出结论的,比如李时珍亲尝百草30年左右才著成《本草纲目》;爱迪生通过上千次实验才找到最适合电灯的钨丝;达尔文用了几十年观察和实验才最终完成《物种起源》的编制,这些科学成果都需要经过科学家锲而不舍地努力来完成,所以教师在小学科学实验中也需要具有观察的耐心。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耐心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并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事物间的区别,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累积更多的实验资料,为实验结论的获得和论证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观察耐心。
4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科学实验的很多现象不明显,或者实验开始阶段反应不剧烈,需要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去观察和体验。现有的科学结论也都是通过科学家敏锐的观察能力所获得的,比如瓦特敏锐地发现在蒸汽的作用下水壶盖会运动,进而发明了蒸汽机。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科学教学也逐渐实现生活化,所以教师在科学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教学调整,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教学资料的收集获得相应结论。在敏锐观察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比如在“金鱼”这个科学实验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用一张纸挡在鱼缸前,然后将纸移开10秒供学生观察,10秒后再迅速挡上,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5提升学生观察兴趣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决定了对周围的事物比较好奇,所以喜欢观察和了解周围的事物。但是大部分学生认为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比较高深,对科学学习存在畏难心理,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加强对科学知识的观察,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比如汽车为什么可以在路上奔跑。电灯通电后为什么会发亮。飞机为什么可以飞上天。通过这些生活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的神奇,同时也拉近学生与科学间的距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科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落到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通过上千次实验才找到最适合电灯的钨丝。通过这些科学故事使学生了解,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很多人类未知的事物和秘密,进而激发学生科学的观察兴趣,提升科学素养。
结束语
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学生对小学科学活动的探索。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难以静下心来观察,因此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69-70.
[2]胡祥海.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名师在线,2019(26):46-47.
[3]韩旭.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4):68.
[4]高振东.谈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0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