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
云浮市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并非是一件小事,它关系到系统培养人才问题。做好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需要构建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体系,构建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内容有效衔接模式,衔接好高职院校机电职业专业课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培养机电职业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
机械工程或电气工程产业,已经向集成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目前生产出来机械产品或电气产品,已经成为了传感、通信、激光、光电技术、计算机、电子和机械等新型技术的集合体[1]。产业的升级换代促成这些产业不断向前发展,急需培养一些机电紧密结合的实用型与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实施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培养,需要对产业动态进行调整,并做好高端技术人才储备需要工作,明确学生未来服务方向,以求适应不断向前发展的机械工程产业或电气工程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目前,机电专业课程内容以及教程还不尽完善,尤其在中高职课程衔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
一、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
(一)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设置欠缺规范
因机电专业创设较晚,课程编制与设置历史较短,有些高职院校开设机电专业以后,它们在课程设置上缺乏一种创新,出现生搬硬套其他院校课程教材,雷同内容很大,不能体现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的差别,因此,难以满足培养不同层次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所需[2]。有的院校,它们还要进行跟风,人家设置什么样的机电专业衔接课程,它们就设置什么样的机电专业课程,仅仅是在考虑有教材即可,并不再过多考虑培养机电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所需,因而造成机电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了较大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问题。
(二)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内容复现较多
从总体上看,课程内容存在一定复现有其相应必要性,因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目的的明确性,并促使学生提高对知识层次的认知性。但是,相对来自中职学校而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的知识面上和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上, 还都表现得相对狭窄,当他们到在高职院校以后,仍需对他们进行一些基础性理论知识的教育,用以补充和强化他们在中职学校没有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以利提高学生能够规律性认知机电专业知识结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高职院校针对机电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不但名称相同或类似,而且教材内容又是一种重复,存在严重复现问题[3]。这很难利于本校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的培养。
(三)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衔的教学方式相对落后
应该说,有许多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的机电专业课程,并非有多扎实,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无关系。当他们升入高职院校以后,需要进一步进行强化与补充,以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不过,在高职院校当中,有些教师依然没有彻底转变陈旧教学观念,他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同样的传统与陈旧落后,致使机电专业中高职课教学不能实现有效衔接[4]。相对学生来说,他们往往需要教师对他们更多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或项目教学方式,可是,却很少有教师运用这些方式进行教学。事实上,在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专业技术的教学,如液压与气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和变频应用技术等,需要教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或项目教学等方式,以利学生进行学习。
二、实现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的途径
(一)构建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体系
中职学校主要是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素质、基础能力和基础知识等方面的侧重培养,而高职院校又是比较侧重对学生整体专业素质提高方面的培养,像培养学生的知识融合能力、计划管理能力、书写表达能力或组织写作能力等等。高职机电专业学生,需要在接受高职院校的培养过程中,更多学习一些管理、控制、电子和机械等多门课程,用以促进学生提高设备基本操作、进行必要编程调试以及装配能力。
要想达成这样的培养目的和目标,就需要高职院校构建一个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的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体系。构建这样一个体系,需要高职院校在学生社会实践、定岗实习、课程拓展、专业课和公共课等课程设置上,明显体现与中职学校学习课程的有效衔接,促使学生提高综合专业能力层次。
在构建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体系中,需要把中职学校的那些学习课程,当作一种教学基础,并在高职院校阶段教育中,对原有中职学校那些基础知识,进行提高或升华,将两者进行有效衔接契合。因为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综合专业能力过程中,需要强化相关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教育。
(二)构建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内容有效衔接模式
中职学校对学生主要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职院校对学生主要进行实践应用教育。因此,在公共课程设置上,一般要以德育、计算机、体育、语文、数学和外语等课程为主,因为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教育体现的高层次,既需要强化对学生进行语文、数学和外语等课程的教育,又需要强化德育、计算机和体育等课程的教育。
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基础知识教育,往往是以“电气工程”和“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等为教育内容的核心。在高职院校教育阶段,需要学生接受更多的PLC、Sensor和电子等知识方面的教育,并同样以“电气工程”和“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为主,外加“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课程教育,用以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同时,还要增加一些拓展类学习内容,像现场电气、管理类或营销类等方面的技术课程。这样,高职院校就可以增设“机电设备管理技术”、“机电设备市场营销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等教育课程。
将“自动化生产线调试”作为一种载体,并引入国际技术标准,将学生取得执业合格证教育同机电职业等相关专业技术教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构建好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内容有效衔接模式,以满足培养机电职业人才所需。
(三)衔接好高职院校机电职业专业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更多尝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并围绕核心课程,做好衔接工作。目前,各家机电行业企业,主要需要机电职业综合型复合人才。这样,高职院校就可以大力实施校企结合,一定要设置好像自动生产线、PLC应用、电工技术、液压气动和机械制图等核心课程,并组建机电职业核心课程专业教学团队,设立执行小组,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制定统一课程教学标准,运用项目教学方式,将中职学校学习的一些基础知识与高职院校提升学生机电专业综合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当前相关企业用人所需,培养机电职业综合复合型新型实用人才。
同时,还要根据学生个体学习情况,制定不同教学方案,采用分类教学方法,实施因人而异教学,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学习情况,尽可能提高机电职业知识学习水平,以适应社会企业的用人需要,并以此促进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提高高职院校机电职业学生的就业率。
结束语:
实现机电专业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需要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相互协同配合,但仅就目前情况而言,还存在一定配合难度。尽管如此,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机电职业人才,需要尽最大努力,借势网络与信息技术,搭建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沟通互动平台,使两级学校进行必要的有效互动交流,以利提高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水平,为我国新时期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适应机电行业所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马艳花,张琦. 中高职机电专业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J].电子测试,2016(5).
[2]肖瑶,李文芳.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探索与思考[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6).
[3]孙建中,王荣,曹秀洪等.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探索[J].职业技术,2016(7).
[4]吴光辉.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探讨——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J]. 新校园(理论版),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