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文化自信融入高职思政课“EPIP+122”路径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4期   作者:王宁 王芳 生开明 王玲
[导读] 高职思政课不仅承担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大任务,也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然使命。
        王宁  王芳  生开明  王玲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61
        摘要:高职思政课不仅承担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大任务,也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然使命。文章从后疫情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思政课的挑战与机遇着眼,提出了文化自信融入高职思政课“EPIP+122”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文化自信;EPIP+122

一、文化自信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内生力量
2020年新年伊始,14亿中国人民共同进行了一场疫情狙击战,随着国内新冠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多地已有确诊者逐渐清零,疫情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拐点,如果这真的成为疫情拐点,那么疫情即将结束的今后一段时间,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后疫情时代”。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既包括对传统文化,又包括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不渝的信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比如“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指导着中国人民打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
“内生力量”一词源于经济发展中“内生式发展”,在人的精神生产中,内生力量同样是一种激发内部发展潜能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积极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团结进取的凝心聚魂能力。[1]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全局,中央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精准施策,北协和、南湘雅、西华西、东齐鲁再次站到抗击疫情的制高点,疫情地区汇聚全国优秀医学资源,攻坚克难。这正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二、后疫情时代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高职思政课职责担当
2019年3月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网络之中存在多种声音,积极与消极并存,国外西方媒体恶意侮辱中国,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高校思政课将文化自信纳入教学目的的范畴,这不仅是思政课的政治性体现,而且是思政课的教学要求。
三、后疫情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思政课的挑战与机遇
文化自信是个体在心理上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表达。新冠肺炎的肆意蔓延,以习近平为党中央的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打响了抗击疫情的阻击战,这场人民战争更好地检验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面临民族危难之际,绝不是临阵脱逃,而是凭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冲在疫情前线。在抗击疫情期间,我们身边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是文化自信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机遇。但疫情期间,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卑鄙手段肆意在网上传播恶毒言论,破坏社会主义文化环境,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对外来文化、新潮文化及网络文化盲目崇拜,以娱乐至上代替文化内化,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高职思政课是宣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是高职思政课的应有之义。
四、后疫情时代文化自信融入高职思政课“EPIP+122”模式路径选择
(一)思想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周密方案,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坚决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再接再厉、英勇斗争,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二)创新模式:创建高职思政课“EPIP+122”模式(如图1)
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是现代产业转型视野下,探索出的一种教育界与产业界互动,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导引,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实践为统领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途径。EPIP模式遵循了工程的规律,用工程方法培养学生,是“做中学”在经济社会新常态下工具化的教学模式,是中国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EPIP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要义是:以实际工程项目为支撑的行为引导。抓住这一要义,就把握了在战“疫”思政课教学采用EPIP教学模式的关键。“122”指的是深化“一个体系”“两支队伍”“两个课堂”的思政工程建设,[2] “一个体系”指的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两支队伍”是指高职院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两个课堂”指的是传统课堂和实践课堂,后疫情时代线上思政课作为实践课堂的平台模式。
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形成了“社团—校外—课堂”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特色,设置了课堂实践(包括课堂小组讨论、辩论赛、演讲、专题课件讲解演示等)、课外实践(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专题社会调查、优秀毕业生访谈、模拟法庭、志愿服务、编排拍摄社会公德情景短剧等)和理论社团实践(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校史专题讲座、读书月活动等)三个模块,用丰富的课程实践让高职思政课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电视、校报校刊、宣传橱窗、QQ、抖音、官方微信、微博、LED宣传屏等平台的宣传作用。另外不断提升校园主流媒体话语权,传播思想正能量。


(三)以学促做:培养高职学生文化研习能力
高职思政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内化训练过程中,通过课程设计相应的活动,使获得的知识得到检验和发展,最终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原有的思政课教育模式,基本是以说教为主,思政课应该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灌输模式,通过设计生动活泼的活动,增强学生对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热情。“因为社会活动的载体,能够使教育潜移默化地进行,能够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转化为主体,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3]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的努力,也需要高职文化氛围营造,更需要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与风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法律观、世界观 、价值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形成他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意识。[4]

参考文献:
[1]刘国敬.马克思主义信仰: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内生力量[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
[2]郑维群等.新时代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路径探析[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11.
[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403.
[4]张晓霞.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9,9.

作者简介:
1、王宁(1989.11-),女,山东潍坊人,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部教师,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王芳(1979.03-),女,山东潍坊人,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部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3、生开明(1989.11-),男,山东潍坊人,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机械工程。
4、王玲(1990.01-),女,山东潍坊人,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部教师,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