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涛
北京市经贸高级技术技术学校北京房山102400
摘要:“普通高中看高考,职业高中看大赛”——从这句响亮的口号可看出技能大赛在中职院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技能大赛背景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浪潮下,“以研促教,以赛代训”的理念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如何解决好教研和教学的矛盾,紧紧跟上职教发展步伐,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先进的理论和技能体系的学习,同时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训力度,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立足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职学校;以研促教;以赛代训;改革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专业型的人才要求与也愈来愈高,对中职教育的需求也逐步凸显出来其重要性。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让他们能够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展现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特长。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教育形式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切磋技艺、展示水平的舞台,能带动更多的人才参与进来,同时通过“以研促教,以赛代训”,切实加强了技能教学,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一、“以研促教,以赛代训”的概念分析
对于教科研工作,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从本质上讲,教科研的研究功能在于促进教师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研促教”就是指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日常开展学科专业科学研究,钻研教材,理解课程内容,把握课程内涵,从而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与风格[1]。
而“以赛代训”,比赛就是培训,参赛就是学习。以赛代训是指通过比赛前的准备和比赛时的检测,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水平,并在课堂教学中转换为教学机制,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升。可以说,以赛代训,以赛促学,可以有效地对教师实现“锻炼一小批,培训一大批,成长一大片“的培训目标。
除此之外,“以研促教,以赛代训”这一概念中的“教—训—赛”三位一体模式强调了中职学校教育总基础教学、专项训练、赛事参与三者之间的同步推进,目的是通过三者的融合与发展,形成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和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让教科研工作成为促进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强大的助推器。而但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为“以研促教,以赛代训”教学实践模式提供全面保障,是学校与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以研促教,以赛代训”的实践探索
(一)优化教科研结构体系,有效促进对教学能手的培养
首先,中职学校需要构建一种科学有效的适宜全体师生共同参赛的技能选拔制度,并在逐步参赛的过程中实现进一步优化。在此期间,教师参与技能大赛可以通过教研组的公开性选拔、学校绩效相关推荐校领导的审批作为标准来完成对人员的确定;学生参与大赛则可以通过所在专业的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推荐或审批以及自荐、面试、技能测试、德育考查技能选拔制度作为标准,完成对学员名单的确定。
其次,中职学校需要构建一种完善的、健全的实践训练基地管理制度。
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开设专业的需要,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制定出一个科学的建设规划。通过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相结合,合理分工,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的建设满足实践需求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学校要正确规划基地建设,制定实训管理制度,明确实训指导教师职责。及时制订各专业教学大纲和计划,规定专业实训项目及学时数,实训学时安排充足。实训管理做到规范、安全、高效有序,切实满足生产性实训教学的实践需求。
最后,中职学校需要构建一种严谨精细的实训考核制度。遵循全面、客观、可行的原则,并在实训教学的过程、分项以及综合方面加强评价。以实训态度、纪律、考勤、现场技能操作、实训作品、实习报告等为主要内容,严格实训考核,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此时学校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学生实训教学中技能训练的评价,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使实训教学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除此之外,技能竞赛在培养参与者专业技能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为促进参与者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动力。通过促进全校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与技能大赛,使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性与真实性可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实训教学效率也得到大大的提升。
(二)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明晰教师技能的实训特征
1.实训内容的课程化特征
在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中,课程改革与技能大赛的风格、内容等密切相关。通过吸收技能竞赛的内容和标准,将原来的教育项目进行改造和优化,促进竞赛内容的推广与普及,将竞赛与教育有机结合,真正意义上完成互促共赢的技能培训效果。
2.实训人员的递进式特征
以技能教学为基础、以大赛训练为主线和实训平台,保证实训人员入学伊始就严格进行技能训练的递进式加强。比如由松及紧可分为“浅入门——预备级——深备战”三层逐步递进,以中职专业第二课堂为基础,实现浅入门至预备级实训人员的选拔,并在项目集训竞赛的训练中选出适宜深备战的实训人员。将循序渐进的选拔参训选手过程作为强化学生技能学习的过程来构建训练模式[2]。
3.训练方法的形式化特征
在中职学校专业实践方法的培训中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的多形式训练内容,实训人员根据自身所学内容,在内容上采用单项训练、模块训练、综合训练;能力项目上,开展体能训练、心理素质提升训练、竞技能力训练等,引导学生不断调整训练方法、规范训练细节、提高训练质量,提高技能水平[3]。
结语
中职学校作为为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对“以研促教,以赛代训”的制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值得借鉴的经验和理论还很少。中职学校必须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视角下,将教科研究、课程教学、专项训练和赛事参与充分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更多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立足社会做好保驾护航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婧婧,贺高祥.基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理念的应用型高校会计学人才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12):151-152.
[2]张翠萍.以科研课题形式促进“苗木培育学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0,(29):384-385.
[3]蒋嘉陵,马煜澄.基于“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民办高校非高水平运动队队伍建设的研究 ——以四川传媒学院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11):109-111.
作者信息:孙涛,男(1981.9-),汉族,河北保定人,本科,三级实习指导;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安全;
课题:世界技能大赛对中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