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0
摘要:中国古代战乱频仍,劳动人民饱受荼毒之苦,民不聊生,田地荒芜。因此,在躲避战祸或战乱以后,为保障生活的安乐和后代的延续而造成的人口迁移成为战乱时期的一个主要特点。不管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宗族或是传统遗留的文化和礼仪都会在新的落脚地上被予以继承并延续下去。正是这种不断的传统文化脉络在代代相传,才使得我们今天得以在史料的爬梳中去探寻古代民间文化艺术的优秀渊源。
关键词:明朝;唐画;冀东
第一节 迁移社会的宗族继承
一、迁移的方式和路线
据记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从山西泽(晋城)、潞(长治)二州之民迁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等地。”[]其实,这类记载还很难详尽地表现其时迁移的实际情况。在得到统一并由统治者所倡导的移民,则有应诏或是自愿的,显然,此时的迁移方式和路线就显得自由多了。但是在战乱时,由于交通要道大多受到阻碍,人们的迁移只能通过步行的方式且是走偏僻的道路去完成。因此,在不同地域,便很难沿着同一路线进行了,我们从很多移民图便可窥见这种分散的现象。
冀东南的人口,多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不同地方迁移至此的。而本章要细述的对象是冀东南的邢台市临西县,而这个县的人群便都是在这个时侯陆续迁移过来。图一是此次人口迁移路径简图。从红线标示可以看出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迁移大事件。
《明太祖实录》卷193记载:“洪武二十—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言:“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显少……”、上访户部侍郎杨靖曰:“…山西民众,宜如其言。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新德(豫)、真定(冀)、临清(鲁)、归德(豫)、太康(豫)等处间旷之地,今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这记载了兵祸所导致的河北诸处的田地荒芜和田多人少的情形,所以让山西民众迁移至此,鼓励民众“自便置屯耕种”,并且对迁移到此处的人进行奖励和免除赋役。
成祖棣谋位后,为便于统治,积极为迁都北京作准备,他效先父移民之举,在其统治的22年间,先后8次诏令大规模移民。迁山西太原、平阳、大同、泽、潞、辽、沁、汾、榆等府州,山东登、莱、青等州及河间、永平、顺德,大明、保定等府和晋、冀、深、沧等若干州县。经广泛的社会调查,本域之民绝大部于明代应诏迁此。[]临西县的县志也阐述了明代移民明成祖的八次大规模移民。而临西县民众大多是在这个时候迁移至此。
二、家堂画——家族成员不失散的独特方式
家堂画是河北省临西县所使用的表现家族渊源承传的画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约公元1373年)至明朝永乐年间(约公元1417年)。在此期间,山西共进行了十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成为洪洞移民。据不完全统计,移民的姓氏达到869个,可见移民规模之大。冀东南的临西县主要人口来自这次的移民。正是由于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导致了家族成员的流失,为了使留存的人员能够认祖归宗,不失去血脉的传承,人们开始用这种形式来记录家族支脉和人口,家堂画的形成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从原始人类开始,历代相沿积久而成风尚和习俗。初时,因提供生活之需要,逐渐积累传袭,后来随着日增月异变成独断及命令的产物。正是这种由简单的记录演变成现在颇具艺术趣味的“家堂画”,使我们发现了古代民众的文化生活的传播方式和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其时在一定区域内人们所形成的某种共同的行为方式。正如廖旸所指出的:“民俗就是民众生活的约定,或者叫生活的民间约定,是民间为协调和维持生活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之间各种关系、心理需求和行为规范的约定。
”[]某种约定、某种协调、某种需求、某种规范等等,无不显示出在生活场中民众对审美文化的一种创造和对生活情趣的延伸。
因为是移民的后裔,所以此地区的人有移民性质。何为移民性质,首先,在这一地区保留着许多关于移民的传说,并且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认亲方式。此地区人民一直传诵着关于迁移的传说。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移民中就有关于“大槐树”的传说,成为移民心中对祖先和历史的追踪记忆。在清代开始对此举有了正式的记忆,如修谱碟,刻碑文等方式。并且逐渐的凝聚和融汇多种源流,升华成一种精神的意象。“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句歌谣在这一地区传唱,妇孺皆知。并且传言在冀鲁一带洪洞大槐树移民都有一种特征,他们的脚趾甲小拇指是分成两半的。所以,在这里还有这样一句歌谣“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走路背抄手是因为他们大多是被迫迁移,在迁移过程中要束起来手,并且还在他们脚上砍上一刀,以防逃跑。所以后人就形成了背手的习惯,也传承了小脚趾两半的特征,还有种说法是移民一路上翻山越岭磕磕绊绊,小脚趾碰到伤到,裂成两半。
再者,就是他们还仍旧保留着原来的生活习俗和移民性的生活习惯。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的生活和当初迁移之地的生活方式有许多类似之处。这种习惯既承继着原本先民留下的习俗,又体现出了移民后的多种风俗的兼容性特点,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当地逐渐被认可,被贯穿在日常生活之中的一种普适性的习俗。在何星亮先生主编的《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一书中指出:对民俗只有一个服务层面,就是民众,它只是因民众生活需求和民众生活实践而演化出各种突出实用性的办法,是民众经过长期生活的不断摩擦,逐渐获得的一些适用性的、体现百姓心理的生存手段,这些方法和手段被确定和传承下来,成为指导民众生活的约定规则。[4]“摩擦”是指在这些有着不同习惯的移民群众而言的,而民俗的传承势必移民地会继续被演化开来,为了在新生地保持着既有的习惯并将不同的生活需求所带来的矛盾得到合理的化解,寻找一种新的适应并符合百姓心理需求的某种约定规则,也就都不期然地体现在表现民俗生活的画面当中。“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活动主体而言,乡土情结都是与生俱来的,是本民族时代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乡土情结的审美心理深深地奠基于他们的心理结构之中,无论走得很远很近,还是离得很远,他们都会把这个'情结'酝酿得别有意趣;他们的创作无论表现审美,或者怎么表现,往往都不失其本民族特有的乡土美学资质,其艺术价值也正是因此而突显。”[5]
从山西洪洞迁徙至河北的居民,显然,山西的饮食习惯还会长期保留在这些民众的生活中。此地居民多以面食为主,农作物多种植小麦。移民性的生活习惯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称小便为“解手”。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这样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呼众蹙。惧之以戒。肋之以劓刑。”这说明当时的移民,完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因为是被强迫进行迁移,所以在迁移过程中是被倒背着手并绑缚起来,如果途中需要小便就喊“解开手”。时间久了便缩减成“解手”,在不知不觉中,一种习惯就悄然形成了,并且成为生活中的某种既定的存在方式被予以继承下来,并且也在不断地影响着新移民的生活习惯。民众的生活方式往往会在其生存的外部环境、社会结构中存在着某些差异,但在这种多种文化并存的结构中体现出一些共同的参照系,而这个参照系恰恰是维系作为社会为单位的家庭、家族、外部之间的平稳存在和代代延续的一个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临西县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10月 p194明代移民考
[2]《临西县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10月 p194明代移民考
[3]《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 第一辑》何兴亮主编 廖旸 本辑编辑 P6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5
[4]《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 第一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5
何星亮 主编 廖旸 本辑编辑 P64
[5]《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宋贵生著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8 P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