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娟
安徽省蚌埠市新城区实验学校 233000
摘要:导入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调动,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易产生“导而不入”的尴尬。利用课文本身来导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快进入学习情境。这样的导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省时省力且高效。
关键词:课堂导入;标题情节
导入,顾名思义,是教师在授课前,借助各种手段或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过程。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最重要的作用是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激发学习欲望,调动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铺垫。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力求精彩亮相,先声夺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现代社会各种教学资源丰富多样,设计导入可选素材种类繁多,但在实际操作中,课堂导入却容易陷入尴尬的境地——“导而不入”:教师想法设法吸引学生的眼球,却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例如播放视频,虽视觉冲击力强却易扰乱了学生的心境;观看图片易引起共鸣但时常让学生浮想联翩,脱离了学习情境等等,可谓是出力不讨巧。且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繁重,无法保证每一节课都能找到合适的素材来导入新课。再者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中学生的好奇心强,现代技术类的素材,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却也容易让他们的思维信马由缰,难以在短时间内收回,从而影响课堂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时更需要慎重。
笔者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观察摸索尝试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其实可以利用课文本身去设计导入,既省时省力,也能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可谓一举两得。下面就简要叙述几种较为简单易行的导入方法。
一、利用文章新颖独特的标题导入新课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能窥测文章的内容。有些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很新颖独特的,仅仅看标题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他们探究学习的欲望。对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可以以标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思考标题的独特之处,引发他们对文章内容的阅读期待。例如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授课时,笔者曾这样设计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作家茨威格的笔下是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了?这个悲剧是什么?它又为什么是伟大的?请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一探究竟。抓住标题中的“悲剧”“伟大”来简单设问,短短几句话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想要一睹为快。
再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看到标题,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紫藤萝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它和瀑布有什么关系?作者又会如何写紫藤萝瀑布?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进入文本,在阅读中去感受紫藤萝瀑布的壮阔动人,也感受作者经过紫藤萝瀑布洗涤后的宁静心绪。
二、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来导入新课
有些课文尤其是写人类的文章,有时会配有插图。这些插图不仅能丰富文本的内容,也能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更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来猜测文章的内容。例如杨绛的《老王》一文中配有一幅老王的插图,图中的老王老态毕现,佝偻的腰几乎弯成了九十度,手里提着一个鼓鼓的布兜。
旁边是一幅面部特写:满脸愁苦的皱纹,一只眼睛是残疾的。通过图片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老王的苍老,教师适时发问:这个老王是谁、他和杨绛先生是什么关系、杨绛先生为什么要写他等等。此时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想阅读课文,去寻求答案。再比如,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也配有一幅托尔斯泰满脸胡须的插图,教师也可借此导入新课。
三、利用课文中不合常理的情节来设疑导入
除了文章的标题、插图可以作为导入新课的抓手之外,有些文章本身还包含一些不合常理的情节,这样的情节恰恰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欲望,教师可借助它来设计导入。例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一课时,笔者曾尝试这样导入:故乡是一个人记忆中最温柔的向往,无论何时何地,提起故乡,内心总会漾出幸福的涟漪。从古至今,人人都渴望归乡,告别故乡总伴有不舍留恋。但是文中“我”离开故乡时却是另外一番感受:……行船越走越远,我却并不怎么感到留恋。……“我”为什么不怎么感到留恋?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从文中去寻找答疑解惑的依据。这样不合常理的情节就被巧妙利用,成了导入新课的突破口。
四、利用课文内具有差异性的情节导入新课
利用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来导入新课,除了不合常理的情节可用外,故事发展前后不一致也可以成为导入新课的突破口。当文中的故事情节出现了矛盾之处或者故事的发展出乎读者意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差异来设计导入。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开头这样写道:……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就是这样一个酷爱新装的皇帝最后却光着身子参加游行大典,这是为什么?这样前后矛盾的情节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的导入既让学生了解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也促使他们很快进入文本,省时高效,可谓是一石二鸟。
五、利用学生已有认知与文本内容的差异导入新课
在心理学上,刻板印象是一个著名的词汇。未经实践考察,对某人或某事有了先入为主的主观印象,固然有失偏颇。但在语文学习中,有时却可以利用这种已有认知去导入新课,以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例如,在学生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冷峻的、严肃的。每每提及他,学生都只会联想到:根根直竖的短发,浓墨隶体的一字眉,严肃坚毅的目光,不苟言笑,让人心生敬畏。再或是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之类的诗句。但在作家萧红笔下,鲁迅先生是会笑的,而且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喜欢。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鲁迅的印象和了解,再由课文的第一段导入:鲁迅先生的笑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由此两者之间形成了对比,从而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文中作者还写了哪些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还原一个走下神坛、亲切可人的鲁迅,借此也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鲁迅先生文章的畏难心理。
上述几种方法,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摸索尝试出来的,借助小杠杆,撬动大课堂,方便易行。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课文中的其他内容,如课下注释或课后探究练习来设计导入。其实无论选择哪种方式导入新课,都要求教师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课因生制宜。教学是一门艺术,导入也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研究多尝试,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导入方法,让课堂开始得更响亮一些,更精彩一些。
参考文献:
[1]赵友学.初中语文课堂导入“十法”[J],网络财富,2010(7):117-119.
[2]赵海.初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浅谈[J],学周刊,2016(1):43.
[3]张文永.试析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J].名师在线,2019(2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