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构建的困境与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4期   作者:邢雁欣
[导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全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和追求,更是中国人民共同愿景的寄托和认同
        邢雁欣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全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和追求,更是中国人民共同愿景的寄托和认同。“核心价值观”顺应时代呼唤,回应人民期盼,理所当然地要成为时代的主心骨、主旋律。作为时代新人的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但是当今世界社会思潮层出不穷,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很容易让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产生偏差。培养大学生价值观自信应该发挥思政课堂的引领作用,将价值观自信作为凝心聚力的重要力量坚持并发扬。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价值观自信;发展困境;构建路径
每个时代、不同社会,都有由其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并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其科学性及其被认同的程度只有在它所反映的实践中才能得到印证。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但是针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学生本身的多方面多途径努力,并要在坚持不懈的、持之以恒的努力下,促进其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并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一、价值观自信的理论意义
所谓价值观自信就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2]。”可以说,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着驱动、制约和导向的作用。自信不仅是思想层面的接受与认同,更是在实践层面的靠拢和践行。因此,价值观自信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对于这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深层认同和自觉实践,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建设重点,缺乏价值观自信的国家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强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自信就是坚定文化自信,也是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助推器,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
二、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的个人道德品质
价值观自信的的培育和践行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培育和践行的前提是对价值观自信的认同。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价值观自信内容融入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接受和自觉遵守的价值理念。同时在价值观自信的积极驱动下,个人道德品质也会由量变进而引起质变,不断完善,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二)可唤醒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受网络影响比较深刻,社会责任意识逐渐弱化[3]。培养价值观自信要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国家和民族未来紧紧联系起来,将个人成才与中国梦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广大大学生在价值观自信的指引下,团结在一起,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大学生感受在履行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的振兴联系在一起,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这对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环节
发展离不开人才,对人才的培养与争夺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培养大学生价值观自信在我国的人才培养中起到了根本性、长远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价值观自信能够激发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在价值观自信的引导下,大学生将来也会步入各行各业,逐渐清楚了什么适合自己、应为什么而奋斗。然后积极、乐观地去完成自身的任务。这样,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就不会是一个遥远的目标[3]。
三、培养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困境分析
(一)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社会思潮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意识,一定阶段的社会思潮受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生活以及社会阶层利益的多重影响,当前由于我国一直奉行改革开放、多边贸易政策,社会生产力快速提升,社会经济多元化倾向日趋明显,导致在社会思想领域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比如功利主义、生态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误导了广大处于思想成熟阶段的在校大学生,产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弱化等不良后果,这对于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二)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相关利益诉求的主渠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纷繁复杂的政治观点、态度和行为等成为影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因素之一。当部分舆情主体对政治事件的态度和观点与主流舆论观点发生分歧之后,他们易出现情绪化、非理性的爱国行为倾向,这会对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造成恶劣影响[4]。
(三)大学生自身特点增加了培育价值观自信的难度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度,取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程度。但是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不少思想活跃而又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被一些以拜金、享乐、利己等为特征的思潮所影响,更看重个人利益最大化和个人价值实现,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和职业环境的快速变化,在社会需求、个人价值、家庭期望之间充满矛盾,这种矛盾又会加剧大学生价值观的不稳定,种种特点都增加了培育价值观自信的难度[5]。
四、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路径探析
(一)发挥思政课堂第一阵地作用,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渗透能力
思政课堂是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主要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思政课堂的这一作用,将价值观自信教育融入教学之中,最大程度发挥思政课堂的意识形态传导功能。
1.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效能,针对性批判消极思潮
高校思政课是国家专门设立的、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和主渠道,是抵制各种消极社会思潮影响的最有力的工具。当代青年大学生广阔的知识面和强大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得他们在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等方面,能够轻易打破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的单一参照系。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主动触及以往教育中的盲点,积极对这些消极思潮展开批判,才能用真理的力量彻底征服他们的头脑。
2.把批判社会思潮的能力建设作为自身建设的重大任务
高等学校必须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大力推动高校教师提升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批判能力的学习、培训、交流、考察活动。要进一步创造条件让广大思政课教师和各类思政工作者积极进行校内外、国内外的交流活动,以举办或者参与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学术讲座乃至组织培训等方式,深入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的研讨和学习、对各类错误思潮迷惑性的辨识和批判。

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还必须不断地通过社会实践、考察调研等活动,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深刻把握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律,从各个方面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言行建筑在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基之上[6]。
3.以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为抓手,通过实践活动深化消极社会思潮
各种消极社会思潮之所以在青年大学生中有市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青年大学生缺乏辨识能力。因此,必须通过精心组织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体验、增进他们对人民的感情、提高他们对党的政策和国家道路的认同。
当前,高校思政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内容,大体上既有以学生自选自定内容为主题的实践,也有各种思政课教师指定内容指定环节的社会实践,大学生通过革命历史传统参观、优秀民族文化考察,职业教育体验、以及民生调研、生态坏境考察治理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等,从鲜活的社会实践中认知当代国情,认同党的政策,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二)运用新媒体的价值导向作用,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
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功能在当今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思政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价值导向功能,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同时结合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水平现状,不断探讨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与新媒体环境有机结合的多种途径。
1.完善价值观网络媒体建设
高校是大学生培育价值观的主阵地。在考虑大学生群体思想现状的前提下,多维结合、大胆尝试,使价值观专业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和新浪官方微博这些网络媒体的建设齐头并进。
首先,在价值观专业网站的建设方面,高校新媒体运营者应把最新的价值观理论内容通过前期搜集、整理和分类,及时发布在其搭建的专业网站上,供师生阅读。其次,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通过后台操作置顶主流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让每一位参与者在打开公众号时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到正能量信息,让正能量渗透到每一位参与者的内心。最后,高校从学校、学院、各个社团到班级都要积极建设官方微博,在内容上,了解大学生群体对某一重大社会事件的看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同时将受众需求和主流价值观结合起来,做到表达清晰,突出重点,使大学生及时刷新到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做到接收信息及时,实时互动频繁。
2.完善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监督机制建设
首先,高校新媒体建设要从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入手,加强校园局域网络管理,维护校园网络平稳运行。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校园局域网络安全管理细则,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方式更加直观清晰,同时也能够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由表及里[7]。其次,规范校园网络使用者言行举止,前期对网络受众进行系统规范教育,同时组建相关监督小组,对不良不实信息绝不姑息,要做到及时清除,并追踪发布源头,对发布者予以相关处分。此外,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将不良势头扼杀在摇篮里,努力创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教育环境。
3.利用智能手机实施价值观培育中的实时互动
利用智能手机来提高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效率,与大学生的实时互动行为紧密相连。因此,应以班级为单位制订相关规定,指示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通过手机接收和学习价值观的最新信息,如有违反,可给予相应处罚。也可以通过在手机媒体平台上举办趣味比赛,增设奖项等形式鼓励大学生自主参与进来,让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培育上与新媒体实施良性互动。同时,也应注意到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传播内容和题材都要保证质量,并有足够的思想深度,确保内容能引起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在不断推进实时互动的过程中,及时纠正不良使用行为。
(三)创新校园文化形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1.以扎实的硬件环境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上教学资源环境、科研资源环境、生活资源环境、文体资源环境等,这是高校正常运营的基础,当然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在教师队伍、教学科研场所建设上都进行了大量投入。然而,在科研设备、生活设备、文体设备上,却存在较大不足。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本科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扩招所带来的学生规模增加,进一步凸显了人均资源占有量的不足。其中尤其是一些校园文化环境中的“软设备“,如文体中心、体活场馆、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站、校内网站等文化宣传阵地,存在着较大的改善空间,需要高校进行更多的资源投入。
2.以丰富的文体生活滋养大学生身心发展
当代大学生都有着充沛的体力精力、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的技艺专长。大学校园里由各类社团组织、学生机构提供的各类文娱活动、交流活动、竞赛活动、志愿活动等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载体,更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彰显个性、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部分。高校相关部门和领导必须大力组织各类校园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推动大学生锻炼身体、涤荡思想、拓展学术,让他们不断锤炼意志、提高素养、增长才干,从而摆脱各种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树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8]。
五、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有新任务,新任务需要具有更高素质的新人来解决。大学生担负着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培育其价值观自信有助于让他们更好地完成历史使命。在当前社会发展的阶段中,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大学生价值观自信培养的内容和本质,我党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视作为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文化建设所创新的内容,将其积极融入到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应该勇于面对培养学生价值观自信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深入分析原因,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强大的说服力,让大学生价值观自信培育路径发挥的操作性更强、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任晓山.坚定价值观自信——认清“普世价值论”的实质[J].红旗文稿,2020,(9):35-37.
[2]李洁,刘瑞雪.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13):238-239.
[3]戢颖.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自信教育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2):83-84.
[4]徐海楠.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J].思想教育研究,2020,(2):152-155.
[5]鲍育育.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初探[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1):143-145.
[6]马瑞静.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建构[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5):151-152.
[7]王霞.文化自信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的困境与应对[J].南方论刊,2019,(10):105-107.
[8]刘瑞雪,李洁.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背景时效性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2):25-26.
作者信息:邢雁欣,女(1978.04-),汉族,浙江杭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
基金项目:浙江省规划课题思政专项:全球化交往视野中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生成机制及提升研究“(编号:17GXSZ15YB)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