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艳
西安航空基地第一小学 陕西西安 710089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可以促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能将阅读成果可视化。本文首先阐释了整本书阅读教学和思维导图的概念,指出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作用。然后论述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包括浏览文本,整体感知;建构框架,理清情节;梳理人物,感受形象;引发思维,提高认识。最后指出思维导图只是教学中的辅助工具,不能“为图而图”。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实施建议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语文课本并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它并不等于语文,而整本书阅读已成为学生阅读的趋势。在全国统一使用的部编本教材中,“快乐读书吧”这一栏目,更是明确要求老师展开整本书阅读指导,引导学生使用各种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而依托思维导图促进整本书阅读的深入开展,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和思维导图的概念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概念
整本书阅读教学就是以一本书为阅读对象,教师指导学生在小学语文每学年的课程计划内安排合理的时间所开展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各种阅读方法,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书的结构和内容。简而言之,整本书阅读教学是要传授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思维导图的概念
何为思维导图呢?思维导图也叫做心智图、心灵图,由英国学者东尼·博赞提出。它是一种将思维整合起来的图解工具,也是信息整理和筛选的有效办法。思维导图由一个中心信息点发散式地向外延伸出多条信息链,运用颜色、线条、图画、代码加以修饰,将抽象的知识信息用具体的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一目了然,它能实现知识的可视化,帮助人们理解和储存信息。[ 韩璐.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9.]它的可操作性强,可以是师生合作、小组合作或者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以支架的外显形式,图文并茂的特点,发散式思维理念,运用到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它使阅读的角度更多元,阅读的层次更深入,有助于形成系统、结构的知识,便于学生记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由此可见,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切实可行,并且行之有效。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浏览文本,整体感知
阅读开始阶段,部分学生对整本书阅读存在畏难情绪。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快乐读书吧”的内容介绍、阅读要求、作品目录、上网查阅等途径,大致了解整本书的作者、创作背景、语言特点、写作手法等。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浏览文章、整体感知基础上,画一幅简单的思维导图,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这本书的文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孙悟空是小学生尤其是男孩子耳熟能详的人物,学生对他的认识更多来自于影视剧或者长辈介绍,主动阅读原著小说的的学生较少。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西游记》这本书的认识。学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脑海中已经有图像,对这本书有了整体感知。
在此基础上,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绘制阅读前的思维导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
(二)建构框架,理清情节
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后,会获取各种信息,杂乱无章。有的学生能对作者表达的感情引发共鸣,也有的学生对一些内容、情节有疑问,或者感觉读了和没读一样。如果只阅读到这,那么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体悟到此结束。教师应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给他们留出足够的空间,提炼、归纳、总结,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从而理清整本书的情节。这既能方便学生记忆,又是学生阅读感悟沉淀后的升华,有血有肉。
《鲁宾逊漂流记》作为一本英国名著,中西文化的不同使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名字、地点识记略有困难,这也间接影响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生活轨迹图和荒岛示意图,突出层级关系,明确逻辑关系,使整个故事情节跃然纸上。在课堂上再次进行分享时,相信学生们都能理清故事情节,准确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同时,学生在展示中获得老师、同学的肯定,学习的自信心倍增,自然进入到下一轮的整本书阅读中。
(三)梳理人物,感受形象
在整本书阅读中,感受人物形象是一项重要内容。无论在单一文章中还是整本书中,部分学生对人物的介绍,简单一两个词语或者一句话就结束了,无法对人物介绍细致、介绍全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通过具体的事例,再加上自己感悟体会,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立体地呈现出来,人物必然介绍的既清楚又具有说服力。
《小木偶奇遇记》是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主角匹诺曹性格的一次次转变作为切入口,来感受匹诺曹如何一步步成长为真正的男孩子。匹诺曹性格变化的思维导图,无论是图形设计、文本内容、线性符号,还是色彩的运用,都是学生们独特的创意。思维导图的完成,学生们也就有了全方位的阅读体验,把书读成一张“阅读地图”,对文本进行内化,真正的深层次阅读,读懂匹诺曹这个人物形象。
(四)引发思维,提高认识
阅读不是只读信息,认识字面意义,而是要深入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经验,去挖掘简单文字后所隐藏的深层含义。即使共读一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思维导图的发散性的特点,不但能让学生在书中读出作者,认识自己,了解世界,而且能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基础上进行创造,提升阅读思维能力。
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科普读物,影响深远。教师引导学生绘制屋内旅行图,可以让学生知道自来水龙头、炉子、桌子、灶台、锅架、餐具柜、衣橱等看似简单,却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体会语言、内容的趣味性。同时,指导学生查一查书中谈到的一些问题,到21世纪的今天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一并标注在思维导图上,诱发学生去阅读一类书。当然,根据书中原理加上自己的理解,查阅相关资料,学生们也可以小组合作或独立创造出一些科技小作品,真正地学以致用。
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效果显而易见。但是思维导图只是起辅助作用,目的是促进学生深层次的阅读,与文本进行对话,不要把过多时间浪费在制作和绘画上。况且,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我们不追求的思维导图的完美,只要把思维的过程可视化即可,不要“为图而图”。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们在整本书阅读的海洋中徜徉,把对整本书的理解呈现在一张张形象的思维导图上,使阅读的成果可视化。这不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阅读期待,而且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思维导图系列丛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李林英,李翠白.《思维导图与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王晓楠.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