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4期   作者:赵霞
[导读] 音乐既是一门技巧类的学科,也是一门富含人文情怀和审美体验的学科。
        赵霞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实验高级中学     266200
        摘要:音乐既是一门技巧类的学科,也是一门富含人文情怀和审美体验的学科。器乐和歌词是音乐内容传递的载体,离开了一定的演奏和歌唱技巧,学生的音乐素养将很难培养。但音乐又是比较深刻的,要时间对音乐的欣赏,又需要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支撑。教师需要运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给予学生丰富的课堂体验,以增强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有效性
引言:音乐具有直观体验性强的特点,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情绪容易被调动起来。音乐具有多重功能性,它不仅是唱歌教学,还兼具培养想象力,锻炼表现力的作用。音乐课上学生情操的陶冶,价值审美的培养,也是课程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把握好音乐课的学科特点,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内容来实现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一、开展好单元主题预习,进行集中音乐审美教学
          由于音乐课不经常上,因此课程教学需要考虑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把握歌曲的特点,刻画声音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对此,音乐教师要做好准备,力求在有限的时间把音乐教学内容的精髓呈现出来,发挥良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对本单元教学内容共性特点进行梳理,了解和借助学生比较喜爱的歌曲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音乐鉴赏和乐理教学就可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1]。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精忠报国》、《爱我中华》、《团结就是力量》、《彩云追月》等优秀音乐作品,首先让学生反复听,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听音乐作品的过程中,绘画或用语言描述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形象,体会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意象,领略到音乐作品的艺术之美。
二、开发舞蹈律动形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从艺术传承性上来说,对中国音乐的传承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音乐与生产、生活、历史、文化等密切相关,同时音乐也往往与当地民族或民俗传统舞蹈相关联。对民歌的教学,教师应发掘当地丰富的音乐历史文化,为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把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形式进行丰富,以学生亲身参与音乐和舞蹈的形式来丰富他们的听觉、视觉和认知体验,促使学生认识到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2]。例如,《拥军秧歌》的学习,教师可以首先介绍民歌的特点,当地民歌的主要舞蹈表现形式,然后让学生跟着音乐教师后面学习演唱这一歌曲,根据当地舞蹈形式设计肢体表达舞蹈,鼓励学生带着情感情绪去做动作,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比赛,看哪个组表演的更接近完整的作品。然后组织学生大胆说一说自己所领略到的这一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内涵。这样就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这一首民歌所表达的欢快热烈的情感。


三、分析音乐的情感色彩,培养学生的联觉感知力
          音乐本来就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类社会实践,是对具体生活的抽象表达式,唱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抒发情感的重要形式,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哼唱歌曲,这一过程是学生内心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各种情感色彩的音乐,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运用音乐来表达情感[3]。久而久之,当音乐成为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音乐课堂就可以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进行有策略的提升,把对音乐素养的塑造加以升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哼唱体验,草原赞歌、庆祝丰收的花鼓戏曲、斗志激扬的进行曲,诙谐幽默的滑稽曲。
四、运用流行媒体音乐辅助,增加学生课堂体验感
          互联网上的媒体资源非常丰富,很多人物形象和场景与音乐的紧密配合,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和审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对这类资源进行留意,并按照课程需要进行汇总和剪辑。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历史电视剧、电影剪辑,配以主题曲,通过声音、影像营造出一种凝重的情感氛围。例如,可以通过播放电视剧《亮剑》中剧首、剧尾片段《中国军魂》、《亮剑(大合唱)》,使孩子们肃然起敬,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敬重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在此基础上,再对教材歌曲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在孩子心中打下烙印,萌生爱国情怀。
五、开展音乐赏析讨论活动,鼓励学生交流
          教师可以组织"最喜爱的一首音乐作品讨论"活动,首先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是哪一首歌曲,喜欢的理由等内容。然后,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具体看法,对音乐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还可以开展小小音乐会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唱、去跳,调动学生参与音乐表演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4]。
结语:
          总之,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目的是要集中体现音乐审美、艺术表现力、音乐文化的培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课程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完善教学硬件,丰富学生体验。教师要进一步改善教学方式,把握好教学侧重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参与性,把音乐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邹建明;.高中音乐有效性教学策略初探[J].大众文艺,2018,No.429(03):211-212.
[2]孙鹏.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进行到底——浅谈高中音乐有效性教学方法[J].新校园(上旬刊),2011(11):61,66.
[3]李学军.高中音乐有效性教学设计的构建[J].黄河之声,2011(06):58-59.
[4]马瑞萍.如何提高高中音乐课堂的有效性[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5):122-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