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如何引导学生“以图会义”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4期   作者:汤云飞
[导读] 鉴于儿童的认知特点,小学生的英语课本通常都是以配图方式呈现文本主要内容。
        汤云飞   
        聊城市东昌府区凤凰学校
        摘要:鉴于儿童的认知特点,小学生的英语课本通常都是以配图方式呈现文本主要内容。图片可以激活学生的背景图式,可以呈现本节课内容的情境、情节、人物等信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根据2011版《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总体目标其中一条要求学生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者小短文。本文以外研版一年级起点一年级教材为例,结合多年的低年级教学经验,从关键词解码、句子解码、语境解码三个方面阐述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完成“以图会义”的解码实践。
关键词:以图会义  解码  关键词解码  句子解码  语境解码
一、以图会义
纵览外研版一年级起点一年级教材上下两册20个模块及两个复习模块,无一不是和图片息息相关的。每一个模块的导入部分、课文部分、操练部分、拓展部分、儿歌部分等都是由图片携带语言文字信息、情境情节信息、人物事物信息等构成的背景图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这正是基于儿童阶段特别是低年级阶段的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其学习的过程更多的依赖于形象思维。配图不可缺少的存在,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的认知链接。低年级英语学习的目标不仅仅是理解图片,更是理解图片所包含的文本信息、人物事物信息、情境信息等语言应用信息,这个对配图及其携带文本信息进行认知理解的过程便是“以图会义”。
二、解码
我们所用的教材配图为了呈现一个模块的主题,通常会以主旨句子为核心在故事情境中或者在韵句中或者在儿歌中呈现,学生通过对图片信息的初步理解、教师有效引导下的模仿、学习和练习,进而达到完成英语学习目标的目的。但是有的教材话题内容和本单元的语言重点没有较好的结合,或者教材中提供的图文对话,虽然标题似乎在讨论某个话题,但是内容却游移不定,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主题使用语言的材料,结果是学生东学几个单语、西学几个句子,最后却没有学好就一个主题谈论、交流或者描述的文字基础,那么作为教师对一个模块的主题配图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引导,我们称之为解码。
1、关键词解码
对图片关键信息的识别与理解即关键词解码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首要步骤,尽管能够识别与理解关键信息未必表示能够识别和理解图片全部信息,但是很多情况下,人们通过对图片关键信息的识别与理解能够扩大对图片所包含的其他信息识别与理解的范围。
如我们新授课时经常用到的语句:“Now,look at the picture,what can you see?”尽管我们提醒学生学着说:“I can see......”但学生一般会答:“ A monkey”、“Two girls”、“A football”.这就是对图片所表达的信息的关键词解码。但有时候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关键词解码的过程中,单靠教材平面图片无法更好的让学生识别和理解,这时候我会选择PPT呈现与图片呈现事物相关的或图片、或声音、或动画,或这通过模仿、表演等去帮助孩子对其形成一个立体的认知和理解。如一年级下册第五模块,大明和萨姆来到爷爷的农场。农场对一年级学生来讲本身就是陌生的事物,仅靠课文图片无法较好的让孩子们体会农场的概念,为此在呈现farm关键词时我同时呈现三张真实农场图片,学生们眼睛里充满期待,原来农场(farm)是这个样子的呀。
再如我们操练过程中采用的图文匹配、判断正误的训练。如果所要判断的句子是:“There are three monkeys.”学生只需要对比识别判断图片中是否是三只猴子就可以了,学生未必理解There are具体代表什么。再比如我们给出大象、长颈鹿、小猫三个图片,The elephant is big. The cat is cute. The giraffe is tall.三个句子。学生也许能够完全理解,也许不理解,但是,都可以通过关键词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


2、句子解码
与关键词不同,句子可以独立表达意思,比如人物、时间、地点、事物、特征、建议、日常交际等,它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英语语篇。一年级全册课文中的问候语、指令、陈述、疑问、交际、祝贺等方面的句子,要想得到有效的解码,也需要教师适时适当的对句子进行提取、加工、再造,这就是句子解码。
如一年级下册第七模块第一单元There is a cat in the tree.本单元主要是对“There is...... ”句型的认知、理解与使用。我们仔细观看课文5幅图片,其中有四幅图出现了主旨句子。学生可以在读取图文的过程中,通过对关键词“there is ”的解码标化出该句子,然后需要教师对该句型的进行有效的解码。
首先把四个主旨句子提取出来,放在一起观察学习。
There is a cat in the tree.
There is a chair over there.
There is a table over there.
There is a policeman over there.
通过观察,我们很清晰的发现,一年级学习的there be句型只包含三个部分。There is+一个人物或者事物+地点。根据2011年版《课程标准》语法教学相关要求及有关语言知识目标的描述,我们知道小学生需要了解简单句的基本形式和表意功能,了解名词有单复数形式。这个时侯老师就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较好的呈现there be 句型的构造。比如我们用一条小鱼的形状来展示,鱼头较小用来盛放There is,鱼尾巴用来盛放表示地址的短语in the three、under the three、over there. 鱼肚子较大用来盛放a cat、a chair、a table、a policeman、an elephant、a tiger等具体的人物或者事物。 当思维导图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在使用there is句型描述同类型的人或事物时也是信手拈来。孩子们会说:There is an apple in the desk .There is  a bird in the tree.There is a window over there.等等。只要是思维导图里存在的,教室里存在的,一年级的孩子们几乎都可以表达。这也为下一节”There are ......”句型的理解与应用打下基础。
3、语境解码
语境为人们学习英语提供了听说交际的空间,由教材图片组成的语境除了包含图片文本之外,还包含一些隐藏的文本以及人的面部表情、手势、眼神、语调等综合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因素,而识别图片所包含的这些信息的过程就是语境解码。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教师要主动借助教材图片创造一个接近真实的语言情境,利用师生、生生角色扮演组织与主题内容相关的听说交际实践课。比如一年级下册七模块一单元课文第5幅图,警察叔叔帮助大明和萨姆把小猫从树上救下来,两个小朋友非常开心并感激的的说:“Thank you.”而警察叔叔却没有一句台词,很显然这是不符合逻辑和真实情景的。教师就要挖掘本文本隐藏的语境文本信息:Boys,Here you are .这样在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和表演的时候,语境就是完整的了,学生也因此能够获得较为顺畅的口语交际语言应用语境。再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五模块课文最后一幅图:Mrs Smart 当着大明妈妈的面夸奖Daming is a good boy.妈妈和大明都很开心,却没有回应。这也是不符合真实语境的,教师应对该图表达的语境编码,使之成为流畅完整的语境。
综上所述,尽管直观形象的图片可以促进学生认知与理解、激发学生情感,依然需要授课教师在引导和带领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逐步解码即关键词解码、句子解码、语境解码为孩子们梳理呈现符合学生认知的图文所表示的完整意义,达到有效的“以图会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笃勤. 小学英语教学策略[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吉桂凤. 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S].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