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西藏汉语文教学策略的改变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5期   作者:刘先美
[导读] 2020年秋学期,西藏自治区汉语文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
        刘先美
        淮北市烈山区第七中学     安徽淮北    235000
        摘要:2020年秋学期,西藏自治区汉语文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也就是说西藏自治区今年秋学期入学的高一学生,高考时汉语文可能会纳入全国“三卷”,意味着西藏汉语文高考将进行大洗牌,教师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许多汉语文教师面临这种改变,有点不知所措。如何应对可能的发生的变化,笔者认为,只有知己知彼,方能处变不惊。本文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全面深入地了解全国三卷的高考命题走向,调整教学策略,做到未雨绸缪,适应高考新要求来谈谈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汉语文;全国三卷;考试说明;教学策略
2020年秋学期,西藏自治区汉语文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意味着2020级西藏高考汉语文试卷可能会采用全国三卷。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提前接触和理解高考语文全国卷的考试范围与要求,尤其是全国三卷。下面我就西藏汉语文试卷和全国三卷作一下比较,以供我们西藏自治区老师们参考。
一、高考语文学科的考试范围和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阅读部分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考试的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近三年的试题结构和考查方向
全国三卷现代文阅读部分和民族卷现代文阅读部分的比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方面
2018、2019、2020全国三卷考查题型和分数设置基本一致,三道选择题,共9分。1,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3,考查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四句说法是否正确。
这类阅读,考查学生阅读中外论述类文章的能力。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能找出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西藏汉语文高考试卷中至今还一直都没有考过论述类文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方面
2018年考查的是小说《微纪元》,2019年考查的是小说《到梨花屯去》,2020年考查的是蒋子龙的散文《记忆里的光》。而我们西藏民族地区文学类文本近三年考查的全部是散文。
再来比较高考题目。全国三卷2018、2019、2020年均是三小题,第一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考查内容相同,都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另外两题以问答题形式出现,每题分值约6分。考查内容有对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分析、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线索、分析文本语言和主旨等,信息量大、文本深奥、考查全面而且答题文字多。而我们的民族卷基本都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问题设置简单,即使有个别主观题也是很浅显,基本上都能从文本上找到答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方面
全国三卷2018、2019、2020年文本都是三则材料,2020年是一则访谈材料。三年题型和分值设置大体相同,都是3题,且前两题为客观题,第一题考查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其中,2018年的这一题的材料二出现了图表,沿用2017年的题型。

(上图为2018年全国三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二图表)
图表的格式在西藏汉语文高考卷中没有出现过。第二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2018年全国三卷考查概括说明出版业发生哪些转变(6分),2019年全国三卷考查一种说法的依据(6分),2020年此题也是6分,考查更深一层,从中看到了口语交际的影子。比如,如何拉近与被访谈者之间的距离的,访谈前应该提前掌握被访谈者的哪些信息,访谈时怎样由浅入深的……
《考试说明》上是这样阐述这一考点的: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而我们民族卷考查的都是说明文,考查内容基本上是说明文类型、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对象的特征以及题干跟原文表述是否一致。学生在做说明文阅读时候,得分率很高,且很难拉开距离。而全国三卷,得分就能拉开差距,更能体现高考对人才的选拔功能。因为:(1),实用类文体增多了,由原来单一的说明文扩展到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到访谈录。(2),答题难度增加,每一篇短文都得读透悟透,还得找到相似性或差异性;访谈录还考查到语言运用的方法技巧;(3)阅读量加大,由以前单篇阅读变为三篇;(4),文本阅读中出现了主观题,而且这题主观题分值大,答题难度大。
(四)古代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方面
2018、2019、2020年全国三卷一篇选自《宋史?范纯礼传》,一篇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一篇选自《晋书·王彪之传》。题目是从第10小题到13小题,共19分。前三题为选择题,每题3分。第10题考查断句;第11题考查对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比如这三年考查了陵寝、株连、尹、御名;纣王、武王、“三晋”、令尹;太守郡、立嗣、周公、居摄。第12题均是考查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第13题考查对划线句子的翻译,有两小题,10分。
我们来看一下民族卷的这一项考查的内容。2018年选文是《夸父逐日》,第一题考查断句,第二题考查三个实词一个副词“足”;2019年选文是《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句话,第一题考查断句,第二题考查实词;2020年高考题考查的语段是《黔之驴》第一句,考查内容与上一年相同。
通过比较分值和难度,我们不难看出,全国三卷是重量级的。首先选文不再是熟悉的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或者学生比较熟悉的片段,而是古代散文。它们篇幅长,内容陌生,文言现象多。考查得更加丰富多彩:有断句,有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有历史政治知识,有实词虚词,有文言特殊句式,更有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这不仅对学生是个挑战,对老师更是挑战。教师不懂、不熟,学生更是一头雾水。
2.古代诗歌阅读方面
全国三卷2018、2019两年考查的都是唐诗,选材都是学生陌生的诗歌,共两小题;2020年考查的是陆游的一首词。第一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分析或赏析,分值3~5分不等;第二题,2018年考查情感态度,2019年语言风格,2020年考查的是苦笋和魏征的相似之处,即从诗歌中筛选关键信息。西藏汉语文高考一直没有涉及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
3.名篇默写方面
2018和2019年全国三卷全部是根据提示,补写出正确语句,分值5~6分不等,一空一分。2018年全国三卷第一题也是按提示补写《荀子?劝学》的两句,第二题是根据提示补写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两句,第三题根据提示补写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两句;2019年全国三卷第一题按提示补写《论语?子罕》中的两句,第二题按提示补写《师说》中的两句,第三题按提示补写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的两句;2020年全国三卷第一题根据提示补写《论语?述而》三句,第二题根据提示补写白居易《观刈麦》中的两句,第三题根据提示补写《阿房宫赋》中的两句。名句名篇不再是死记硬背唐诗宋词的诗句了。
西藏汉语文高考对名句名篇和文化常识的考查侧重记忆,主要是考查名句与作家的正确对应,学生只要记住,考试就能得分;而全国三卷不仅要求学生会背诵应该掌握的古体诗、唐诗宋词、古代散文等,还要会翻译能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做不到理解,空背诵是不可能得分的。
(五)语言运用
全国三卷第2018、2019、2020年前三题考查成语、病句、得体、补写等。第20题考查连贯、得体、补写,5~6分不等。第21题考查仿写、压缩等。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和2020年17~19题是在一篇文章当中完成这些题目,2018年21题是一个图文转换题。原题如下: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6分)

这种题型在民族考卷中也是没有出现过的。
(六)写作
通过近三年比较可以得出:(1)字数要求高了:不少于800;(2)材料更具有时代性和个体性,比如2018年全国三卷作文材料和2020年作文: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时评标题,深圳,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新区标语,雄安,2017
还有一种作文题型,如2019年全国三卷作文是一则漫画,也需要教师下功夫去琢磨、去引导。
2020年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看似简单,实则分享自己感悟思考,具有独特性,又是以信的形式展示,对考生约束就很多。
三、调整日常教学思路和策略
基于以上比较,新课程改革在西藏自治区全面落实后,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调整和改变日常教学思路和策略,来适应乃至胜任“新高考”。那么如何调整和变化呢?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分年级设定教学重点
新课程改革中对汉语文来说,设定了群组阅读,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孤立的单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老师在实施教学时,可以根据这一变化,分年级设定教学重点,笔者认为在民族地区,高一汉语文教学可以侧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训练学生浅层次阅读。如,让学生积累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等,能基本读懂文章,能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高二教学可以侧重阅读理解,教师通过对单元中课文的整合,引导学生学生自主阅读,在吃透某篇文章的基础上,有机联系相关的文章,归纳出同类型文章的在写作思路、技巧、思想性等方面的共性和特色,从而掌握这类文章的阅读方
法。如果说高一、高二还属于停留在走进文本的阶段,那么高三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走出文本。高三教学,主要侧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把文本知识向生活实践迁移,以文本为范本,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和生活实际,进行创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去,通过现阶段畅达的信息渠道,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扩大眼界、扩容知识量,真正实现大语文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汉语文课堂就是教师满堂灌,近乎填鸭式,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从而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只有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可能让学生爱学、乐学。为此,老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比如可以采用示范性教学,就阅读来说,老师可以先就某篇文章作示范性鉴赏,告诉学生不同文体不同的阅读鉴赏的方法、角度、重点等,教会学生对文章的批判性阅读,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绝大多数时间,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主持者,而不是权威者、主讲者。比如采用讲座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古诗文教学中很实用,老师可以就几个典型的古代作家、诗人举办讲座,让学生了解这些作家和诗人的生平、主要作品、作品风格、作家的态度等,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走进作者,实现与作者的对话,从而更容易读懂相应的作品。
(三)加强对新题型的训练
结合上面西藏汉语文与全国三卷的命题形式和要求的分析,教师要对新课程实施下的高考考查内容和方式做到心中有数,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未接触过的考查形式要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做题方法、规范答题的意识。新课程实施不仅是教师要与之接轨,更重要的让学生与之接轨,让学生走进新课程中去。
参考资料:1.王建波 闫正花. 探讨“一主两翼”背景下阅读教学的策略[J]. 新课程教学, 2019, 0(13): 20-20
2.《2019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李晓琳;唐名刚;;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角色定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阳利平;教育变革中的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郭静;一个急迫的话题—语文教师应和新课程同步发展[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作者简介:刘先美,女,山南二高汉语文教师,汉语文教研员,副高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