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5期   作者:李艳慧
[导读] 课程思政理念之下,高职语文教学也要探索思政元素融入点.
        李艳慧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272067
        【摘要】课程思政理念之下,高职语文教学也要探索思政元素融入点,积极挖掘思政元素,活跃语文课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  语文教学  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上海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理念,并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高了育人效果。
高职语文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行,而且具有独特的优势。语文有着丰富的内容资源,并且通过对其导向功能、育人功能的有效运用,能够与思政教育形成重要合力,推动课程思政的全面展开。
一、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关系密切
目前,在课程思政理念下,语文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也凸显出来。不少有识之士着手研究并大力推广,在原来语文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思政的根基,为培育新时代建设者树立清晰的航向。教育者不但要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对于语文课的重要性,更应该身体力行,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贯穿课程思政的理念,并以此为抓手,活跃语文教学,体现“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化理念。例如:丁建芳在文章《如何有效发挥大学语文中的思政教育功能》(《语文建设》2014,08)中指出:语文是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综合体现,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应用价值。在语文的教学中主要是倡导以德感化、以情动之的教育方法,提倡推己及人、修己安人的教育方式,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张莹在文章《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学分析与研究》(《教育科研》杂志2018,11)中指出:要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必须因事而谋、因时而进、因势而为。以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期待为出发点,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不断强化当代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并最终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高校思政教育目标。
追根溯源,文学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文以载道”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是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 ,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每个学习阶段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都承载着思政教育的功能。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都是一座桥梁,肩头都有不可推卸的“育人”的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语文课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载体,高职院校的语文课能够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感,中国语文是中华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文化与精神家园。作为炎黄子孙,本应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经典情有独钟。语文教育对于国民素质的影响是任何其他学科无法比肩的。它对国人的思维习惯、文化心理、精神世界的影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语文教育是其他学科教育的工具和途径。
   思政课程与语文教学的的关系相当密切而又非常重要,如何做到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这是作为教师需要在理论框架指导下,集思广益并且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能够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能够为深度教学和广泛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挖掘思政元素,活跃语文课堂
  “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发挥各门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到教学中。”语文是真善美的载体。人化、文化、教化、审美化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作为教育者,应该抓住这个根本,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研习思政理念和广泛学习思政课程,挖掘并激活语文课程中的思政要素,通过教学活动来串联和渗透,起到熏陶和强化的作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只要善于揣摩和把握,都能够成为课程思政的融入点。要教师拥有积极融入的态度,就能够找到源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点。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语文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激活思政元素,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高职语文课是高职院校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当前,在课时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如何找到一种合适的教学模式,能够与课程思政的理念同向并行,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从内容出发,文以载道
(1)激活思政元素,搞好演讲、吟诵教学
吟诵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式,积极向上的吟诵内容,抑扬顿挫的朗读,都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演讲能够让学生非常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二者在内容选取上可以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围绕不同的主题,如爱国、乡愁、孝悌、诚信、友情等进行选择,也可是根据校园活动或时事热点举办吟诵会或演讲比赛等,这样于潜移默化之中学生能感受文化的熏陶,氤氲美好的情感。
(2)实地参观、感受(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加入济宁元素:羊山战役纪念馆)
爱祖国就是爱家乡,亲近家乡的山水及风土人情,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及手工艺制作,带领学生走近城市纪念馆,聆听城市的发展史,抚今追昔,感受城市不断前进的脉搏。感受大美微山湖--铁道游击队的故乡,羊山战役纪念馆等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地考察可以增进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在校园之外感受到的非常生动的思政教育。
(3)亲近传统文化、走近文化名人(加入济宁元素:孔子、李白、杜甫等)
济宁传统文化氛围浓郁,在语文课学习的同时,可以结合济宁本身的文化元素,感受名人风采,或实地探访名胜古迹,诸如:尼山书院、夫子洞、尼山孔庙,曲阜三孔,太白楼、古南池等。把实地探访活动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诵读《论语》,感受夫子温和亲切的教导;参观三孔,感受尊孔祭孔的庄严;登临太白楼,感受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情;漫游古南池,感受诗圣杜甫的民生情怀。书声琅琅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位文化巨人飘然而来,千年之下,仍能感受到其伟大的人格魅力、文化光芒。相信有了这样的心路历程,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加可亲可感,兴味持久。
(4)开展丰富多彩的素养提升活动:(书法、礼仪、不同主题畅谈会)
全方位育人理念要求教育者不但要注重课堂教学,更加全方位关注学生。课内外、校内外要做好教育衔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提升学生个人素养的重要场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或参加感兴趣的社团活动,是非常好的方式。书法、礼仪、演讲、环保、各种球类活动等等,参与其中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够习得一技之长,同时,对培养团队意识、团队精神都有很好的帮助。由此观之,思政教育无处不在。
还可以根据所学专业作相关的讨论设计,譬如,以“高铁乘务专业”为例:
(1)高铁服务中,如何体现文明、修养?如何周到热情地服务?
(2)传递正能量,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3)对不文明行为如何处理?(霸座、熊孩子等)
2. 挖掘细节,融入思政点
  (1)教师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示范作用:仪表仪态、语言语态、身段表情
学高为师,身正示范。教师的课堂教学,其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影响。教师上课准备充分,讲课生动活泼,耐心细致,学生会看到一种工作的状态;仪表得体大方,仪态自然和谐,学生会觉得舒适;语言流畅、有亲和力,学生自然能入耳入心;板书字体美观,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模仿;批改作业,评语恰如其分,适时鼓励,学生能到肯定和认同,信心倍增。所以,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是给学生树立了言传身教的榜样,不可小觑。
(2)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细节: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付出就没有成效。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细节,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源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要及时融入“育人育德”理念,把学生的课堂表现、思想状况、生活交友等方面全方位把握。通过细致观察,耐心沟通,因势利导,来塑造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新时代青年形象。
(3)融入学校全方位育人大环境:育德于教、寓教于乐
课程思政理念告诉我们: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责任,所有课堂都是育人阵地。作为教育者,应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打造以思政课为核心、中国系列课为骨干、综合素养课程为拓展、专业课为辐射的育人同心圆,形成“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学校教育应是360°思政大熔炉。语文教学也要融入这个思政大熔炉,在“育德于教、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充分展现语文课生动活泼的风采。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习主席的谆谆教导告诉我们,学生的家国情怀、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等价值观念需要有良好的大环境。从学校领导层面、部门层面、教师层面需要形成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作为主力军的语文教学,更应该积极挖掘“思政元素”,通过三--四个教学周期,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课程思政理念下语文的教学特点。这要求教师要沉下心来,精心设计,做好引导和总结调适工作,要有全局观念,不要只求热闹而忽略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要始终围绕课程思政的初衷,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语文是一门人文基础课,既包含听说读写的基础知识,又涵盖思想情感、历史使命的大主题。所以,合情合理地激发或融入思政元素非常必要,并且要恰如其分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用心设计、不断实践,才能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完成立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务。
作者简介:李艳慧(1969-),女,汉族,籍贯:山东曲阜,大学本科,教育硕士,副教授,工作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课题来源:山东省高等教育研究项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