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助力小学数学教育的公平性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5期   作者:李南妮
[导读] 近几年,随着多媒体、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广泛应用,微课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
        李南妮
        成都市青白江区祥福小学校 610300
        【摘 要】 近几年,随着多媒体、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广泛应用,微课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微课的出现给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数学课堂上实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理念。微课能让教师更好地开展分层教学,增加数学课堂的容量,体现了对不同理解能力水平学生的公平性;同时,微课也能够让农村学校的学生方便得到全国各地名师的指导,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体现出城乡小学数学教育的公平性;其次,生动有趣的微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本文将浅谈微课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体现的教育公平性,以期帮助教师提高对微课作用的认识。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教育公平性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收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过程公平、教育机会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农村学校生源情况比较复杂,学生家庭环境差别很大,特别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不高,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非常大,这些都给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带来一定挑战。不过,近年来,农村学校每间教室都拥有多媒体投影设备,教师每人都配有电脑,网络遍布整个校园。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即便是在农村,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已经成为大众化消费。此时,应运而生的微课成了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进入小学数学课堂。百度百科对“微课”的定义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那么,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当如何充分发挥微课的功能和作用,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呢?这就是本文接下来需要探讨的问题。希望通过以下几点分析能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微课,体现小学数学教育的公平性。
一、微课助力课前预习,体现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逐步将学生的“学会”转化成“会学”。但是对于现在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首先,学生年龄偏小,没有自学的能力和自觉性;其次,农村学校家长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很多留守孩子根本没有人辅导作业;最后,有能力辅导孩子预习的家长,对课程重难点把握不准,或者一些专业知识点讲解并不清楚。
比如在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动手做(二)---了解七巧板》一课中,笔者提前布置作业让孩子回家预习数学书第40页到41页。自己试着认识并制作七巧板,完成数学书第40页的填空。可是,有部分孩子觉得预习太难,不知道怎么做,回家根本没有预习;还有部分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简单地认识了七巧板,可是在制作七巧板的过程中,家长也犯难了。
兴趣是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学生才会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后来笔者学习了微课资源中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縢超老师《了解七巧板》一课,并将该微课传到班级学习群里,让学生观看微课达到预习的效果。通过这八分多钟生动的微课学习,学生了解七巧板的来历,感受数学历史的源远流长;学习七巧板的组成,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通过微课的层层引导,学生在观察、动手和思考中还学会了七巧板的制作方法;最后学生欣赏了七巧板拼成各式各样有趣的图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传统的以文字形式传授数学知识不仅枯燥还不易理解,容易造成厌学情绪。而生动有趣的微课,不仅能看到文字,还能听到声音和图画,简明扼要地传授知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其学习效果比学生自己看书预习的效果好很多。

最后针对微课讲授的知识,完成教师设计的自学报告单,教师通过自学报告单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中做到“以学定教”。
对于农村的留守学生,没有家长的课后辅导。微课无疑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像这样讲述性比较强的概念课,可以通过微课让孩子自学,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这样的课堂不仅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短小精炼的微课更能吸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缩小了城乡小学数学教育的距离,体现了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二、微课助力课中引导,体现教育质量的公平性
数学区别于任何一门学科,以其思维的抽象性、理论的严谨性、应用的广泛性为特点。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了。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但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来说,因为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等因素,导致城乡小学数学教育质量不公平性,出现对学生数学思维训练不足等情况。微课短小精炼、主题突出。一个主题、一个重难点、一个学习策略或方法都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设计的。微课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点燃思维的火花,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数学思维的殿堂,体会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在课堂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并解决课前预习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没能理解的知识点,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时,学生通过课前自学了天津市同望小学张秀红老师的微课《认识整时和半时》前两分钟的内容,认识了钟面,知道了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字,还区分了时针和分针的不同点,掌握了这节课的基础知识。但是本课的重难点,也是本课的基本技能----读写整时和几时半,学生还没掌握。这时,微课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给钟表的时间分分类。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读写整时和半时的方法;接着,小组上台汇报组内意见;紧接着,通过微课视频来印证大家的想法,并总结出读写整时和半时的歌谣:认识整时和半时,先看分针指哪里。整时分针指12,时针指几是几时,半时分针指向6,半时时针过了几,我们就读几时半。最后,学生根据微课里的歌谣练习巩固整时和半时的读写。整个教学过程将微课视频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还充分体现了“提出问题--讨论猜想--汇报交流--探究验证”的过程。
微课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名师优课中生动有趣的微课能在学生思维过程中起到引领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数学思维能力,体现教育质量的公平性。
三、微课助力课后巩固,体现教育过程的公平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育必须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尊重个体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农村学校的学生由于受到遗传物质、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家庭因素、个人主观因素等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差异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掌握上的知识,慢慢地学困生在数学课堂上不懂的越来越多,到最后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微课的出现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了这一难题。例如:学习二年级下册数学《估一估》时,教师把本课相关的微课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侯乐霞老师执教的《累计估计经验》上传班级群,那些课堂学习中吃力的学生课后运用手机或者电脑等电子设备观看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的情况,控制微课视频的播放速度和播放次数,将不懂得地方反复播放,已经学会的地方快进。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微课还提出了更有挑战性的课后练习题。
单靠课堂40分钟和教师的一己之力,教师很难对班级里的几十名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微课的出现使得教师的授课能更大程度地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对学困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天空,体现了教育过程的公平性。
在现代教学理念下,家长与学生更加重视教育的公平性。城乡教育差距大,同一个班级学生也存在个体差异性。通过实践教学证明,在课前、课中、课后充分利用好微课教学资源,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培养出符合国家规格与质量的人才,提升全民族的数学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