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5期   作者:陈水土
[导读] 对于高中生来讲,历史思维能力是其需要掌握的基本历史学科能力。
        陈水土
        浙江省衢州市高级中学,浙江 衢州 324006
        摘要:对于高中生来讲,历史思维能力是其需要掌握的基本历史学科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的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作为高中的历史教师,有必要寻求途径加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思维能力
  时空观念实在特定的时空中对事务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它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第一要素。也是学生需要培养的基本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思维能力,首先采用左史右图法。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秦统一六国图》通过搭建时空框架,勾连时空联系,分析时空尺度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一是利用《秦统一六国图》让学生通过左史右图法搭建起历史学习的时空框架;二是勾连时空关系,先了解六国地理位置,再了解秦灭六国的时间顺序,同时还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秦在统一六国的基础上开疆拓土的区域,南伐越族,修灵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修灵渠,直道和五尺道等地理位置,让历史事件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第三在此基础上还可让学生以时空观念为抓手,分析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实证思维能力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可能亲身去感受和复原,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它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对书本的学习、史料的分析、印证和合理的推论上,这种分析、推论都必须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抓住历年浙江高考卷中关于实证意识的典型例题进行剖析,是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有效路径。
如在浙江选考卷有不少试题重点考查了实证意识。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主要依据
实证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确实的知识,因为只有确实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知识。司马迁的《史记》被冠以正史之名,它的记载是否一定就是确实的知识呢?知识怎样才能得到证实呢?我们知道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为了撰写《史记》,司马迁游历了名山大川,收集了许多一线的资料,但并不能由此认定司马迁的《史记》中的记载就无可挑剔,书中也有一些道听途说的地方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论证。通过本题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研究强调“孤证不立”,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这应该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一个定论。

  
三、培养学生历史辨析思维能力
分析历史问题,强调的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引下,运用历史思维,按照历史规律进行阐释,笔者认为这种阐释就是辨析能力——科学地分析历史、正确地对待历史和运用历史的能力。辨析能力是历史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辨析能力,就不可能厘清历史的脉络、提升思维的深度、增长历史的智慧。
如材料: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本人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变化分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问题:阅读材料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变化分开”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题中的观点就比较辩证——“把侵略和侵略带来的变化分开”,实际上这已经交代了答题的思路:侵略肯定给旧中国带来灾难;但侵略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客观上的变化,这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其次,试题还要求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里则需要史实的支撑。同学们可从两个层面来解答: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也带来了一些变化:原有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新的经济成分兴起如洋务企业、民族工业创办等,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迁移思维能力
历史是一条长河,每朵浪花之间都有其紧密的联系。历史事件之间充满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的关系,需要用对立统一和矛盾转换的思路来分析思考,这就需要有迁移的习惯。
迁移强调的是知识的联系。我们知道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许多事件只有综合比对,才能形成深刻的认识。我们分析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思想背景与意义,就应该迁移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农本商末”的思想,并能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判断,这才是对历史的尊重。
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历史中图像表册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历史课堂教学中图文内容围绕教材重点、难点,以图辅文,以图释文,采用各种直观、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辅助学生理解、重构历史。
从高考试题来看,图像类试题也已成为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图像类试题不仅丰富了试题的表现形式,使卷面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更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如通过《新航路开辟图》通过看图,让学生建立起新航路开辟的空间意识,让学生明白新航路是如何以欧洲为中心,链接起世界文明的。在学生看图的过程中,可以关注图中的地图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文字说明,名称标注符号等,让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有了一份感性的认识。
以图叙史,兴趣激发后,教师可以对这张地图中的隐性知识做出进一步的探究。如:哪些因素促成新航路的成功开辟?为什么西班牙和葡萄牙会走在海上探险的最前锋?既然是为了到东方寻求财富,为什么西班牙支持的航海家航行方向却是向西的?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递进式的问题挑战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