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华
江苏省邳州市碾庄镇中心小学 221300
摘要:以往的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程度并不高,再加上学校对德育教育不重视,严重限制了德育教育在小学的发展。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德育教育缺失的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很多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也逐渐提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让学生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提升道德素质。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教学;渗透策略
引言
小学体育是一门可以达到强身健体效果的学科,在长时间的体育运动中,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是目前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小学阶段教育是整体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更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任课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素养。
一、教师以身作则,做学生学习的榜样
首先,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小学生心智尚没有完全成熟,言行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而教师是小学课堂上的引领者。对学生来说,教师是特别有威严的。因此,他们往往会把教师当成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个人形象对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做学生德育学习的榜样。其次,体育教师要在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做好学生的榜样。外在方面,教师要注意自己的着装和言行举止,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做到友善和蔼、一丝不苟、科学严谨。内在方面,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富有感情,以温柔、谦和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拉近与他们的关系,与学生和谐相处,用自己的行为和行动去感染学生,以身作则去帮助他们。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思想素质、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该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好榜样,以身作则地教育学生。
二、要结合小学体育的教学特点来展开相关的德育渗透工作
小学体育的德育教材主要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明确表明了体育运动的目的与具体任务,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体育运动,树立良好的体育思想,为学生提供了科学的锻炼方法和原则。在掌握科学锻炼方法的基础上,体育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体育锻炼,来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体育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可以列举一些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运动健儿的故事,让学生学习这些优良品质。实践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不同的运动技术拥有不同的动作特点。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因素,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跳跃项目或体操项目时,教师要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在学习排球或篮球项目时,教师要让学生在一次次练习当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认识到团体精神;在练习长跑时,教师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吃苦耐劳的重要性。
三、通过体育游戏的方式渗透德育教育
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体育学科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爱玩,喜欢做游戏的天性,适当地组织小学生进行体育游戏和体育比赛,并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这样不但可以使得体育教学更具趣味性,同时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这样获得的德育教育效果要远好过说教方式的德育教育。因此,任课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喜好,设置小学生普遍喜欢的游戏。例如:小学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小学生进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小学生做游戏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该加强对小学生团结合作意识的培养。当小学生做完游戏后,任课教师应该组织小学生交流经验,并准确地把握这一时机,对小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加强对小学生遵纪守法、敢于拼搏、团结友爱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另外,小学体育教师也可以通过体育竞赛的方式渗透德育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实现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可以强化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正确地看待比赛,建立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并形成集体荣誉感。
结束语
总之,德育教育不是依靠某一个科目或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德育教育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方方面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一直以来,小学生的体育课都是被忽视的德育渗透阵地。但小学体育教学本身就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尽快推进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因为在小学体育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小学生正确三观的养成,而且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基于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在课堂上通过快乐、轻松的方式接受德育渗透,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子伟.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223.
[2]陈建勇.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甘肃教育,2019(20):89.
[3]郑本宝.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农村教育,2019(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