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发表时间:2020/9/2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5期   作者:周桂凤
[导读]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生活和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新时代所提出的教育观念。
        周桂凤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中心镇拉毕完小  674800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生活和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新时代所提出的教育观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关注学生意志、情感体验等方面,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上学习,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基本策略
引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管是从年龄上看,还是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看,都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学生。小学生在课堂上常常表现出贪玩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这就是由此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决定的。此时,教师的正确引导显得极为重要,教师上课的教学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表现。教师运用生活化进行教学,就能很好地化解这一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维持学习意愿的重要内驱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严谨性和逻辑性的数学知识较难理解。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习惯于直接将数学知识呈现出来。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产生不利影响。
(二)应试教育影响力大
这样的教学通常都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机械记忆。但是数学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课程,这样的要求其实并不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很大帮助,甚至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不少教师还会要求学生记背各种数学公式、定理,并没有对其中的推导过程做一个讲解,而且教学也过于刻板,常会用一些学生不好理解的专业名词。这样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也就会变得机械刻板,往往知道结论会机械套用公式,一旦变了题型又不知所措,这样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思考知识
伴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与新课程标准的创新和升级,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生活化教学法,从而促使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师在传授小学生数学课程知识内容的过程中,积极地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积极地注重生活化教学法的运用与管理,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这个大背景下,我国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将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式应用到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来,并且我国小学数学教师也要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积极的引导我国小学生将生活实际知识与数学课程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与联系,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拉近小学生与数学课程学习之间的距离。并且在明确数学来自于生活这一点以后,也会突破传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由被动的进行数学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转换为主动探索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并在探索过程中其能够积累很多生活化的知识点,逐渐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探索能力。
(二)认真挖掘各类元素,努力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
数学教学中经常蕴含为人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同样在实际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着丰富多元的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开放性理念和实质性行为,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展“数学生活化、生活化数学”的课程教学活动,以此不断地拓展课程形式,丰富课程内涵,逐步增加课程教学的宽广度和深厚度。以“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容积”教学为例,在解释这两个不同的数学概念时,笔者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熟悉物品现象:冰箱放在家内占据空间的大小,这就是冰箱的“体积”大小;而冰箱里面所能容纳物体的空间,这就是冰箱的“容积”大小。如此而为,既把课程教学与生活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在生动形象中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类比学习”意识和“举一反三”能力。再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可借助商场节假日“优惠或折扣”生活资源,更好地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实现两者之间的无缝对接。
(三)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准确理解一个知识点,凭借机械的讲解和演算是不科学的,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特点,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才能使学生快速学习知识。例如,教学“圆”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的一角,看着许多高大的杨树和梧桐树耸立在这片土地上,指着一棵杨树提问:“有谁知道这棵树的直径呢?”经过几分钟的思索,一位学生说:“我可以用绳子测量出大树的直径。”一边说一边拿着绳子围绕大树的外围,然后做了标记,最后把绳子展开,拿尺子测量得出大树的周长,再运用数学公式得出直径。通过这个简单的课外活动,打破传统课堂的机械式讲解,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这样的例子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束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元素丰富课堂教学,让数学知识更贴近生活,将学生从单一、机械的学习中解决出来,让他们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福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12):138-139.
[2]郑秀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生活化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12):73.
[3]赵春生,赵成源.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当代教研论丛,2019(12):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