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
江西省井冈山市厦坪小学 江西 井冈山 343600
摘要:随着教育新课标的不断推广,学科基础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如何最优质的提升基础课堂教学质量,拓展学生课下自主实践成为了任课教师教学完善的关键,纷纷涌现的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也为任课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提供了辅助依托,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较之以往必须要由“教”转为“学”,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与自主实践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前言:
数学作为基础类三大主课之一,是三门课程中最讲究逻辑性、理论性的学科,也是让学生通过理科教学构建数学思维、探究思维,助力学生长远发展的最关键学科,因此,优化在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教学,是任课教师不可推卸的教学责任,关系着学生后期的整体学习发展、个人发展,需要任课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从自我提升辅助学生提升入手,因材施教,实现教学质量的实效提升。
一、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基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影响,在根深蒂固的传统化教学模式中,任课教师较多的以“说教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导,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待班级学生使用统一性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还是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在教师一视同仁的教育下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知识学习困难,其中,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在简单的难点问题思索下,可以借由数学教师的点拨而快速的越过学习障碍,学生程度较差的学生则容易在困惑圈子里打转,百思不得其解,对于所学知识点的应用懵懵懂懂,这样一来,在层层递进的知识关联、深化下,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极为容易在困难面前自我放弃,继而出现厌学现象,对学科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习素养较好的学生则是对于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可以随着教师的进度而同步提升,但是自身对于知识的内化及活用则是失时的,较多的学习动力来自外部期待、外部鞭策,很容易为学生的学科学习埋下未知隐患。
(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无形影响下,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总体而言是排斥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鲜少的收获纯粹表扬,教师又处于班级学生“一对多”,难免做不到对学生关怀的面面俱到,再加上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层级教育易于使学生感受到无形的区别对待,学生难以在喜悦情绪里将学习成就感长效延伸就已丧失体验乐趣,所以,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视角来看,还是从教学中、相处中的沟通关系来看,学生都难以真正体会到知识学习的志趣,从而学习内驱力不强,学习的主动性也难以得到科学培养,对于学科的知识学习由主动兴趣消磨为了被动鞭策,甚至,有部分学生隐性逆反心理渐生,刻意的在课下时间逃避知识学习、知识实践,造成了自身学习核心素养培养的停滞不前,使学习的质量大打折扣,之后想要正确的系统化知识学习也易于在基础缺失的倩况下被动跟不上教学节奏。
(三)实践练习不具代表化
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一开始是极具好奇心与探索欲,但是,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当任课教师的说教时间过长,小学生就很容易在教师的说教模式中思想涣散,出现迷糊、瞌睡、无神等常见学习陋习,加之任课教师在知识教学完毕后安排随堂巩固测试又容易使小学生的情绪起伏两极化,出现紧张、回避实现、不自信等心理,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体验就会充满不确定感及排斥感,同时,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实践活动一般都是由数学教师布置的课后书面作业,小学生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容易被各类学习干扰因素转移注意力,从而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应付、敷衍心理渐甚,更想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自我放松,例如打游戏、看电视、玩手机等,久而久之,在不规范的课下时间安排中小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都得不到良性的科学培育与发展。
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的具体途径
(一)优化教学模式,革新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于人才教育培养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符合当下的学生学习需求及发展需求,因此,在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以教育改革新要求为导向,完成自我的教学技能提升、教学理念革新,为小学生的数学基础教学提供最新、最全、最具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在新颖教学模式的吸纳、使用中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究,利用疑问前置化探究教学模式让小学生自发的在思考中提出“为什么”并对应给出自己的认知观念,然后由数学教师辅助学生解开疑惑,使学生做到结合自身的理解内化知识解答。例如:在“四则运算”一课的教学中,数学教师让学生预习“加法结合律”知识点后将自己所种领悟到的学习重点及相关疑问进行口头表述,如15+(10+5)=(15+10)+5,那同类套用任何数字都符合此类结合定律,学生无论将数字怎么变更,都符合公式a+(b+c)=(a+b)+c,最终,学生对于公式的套用可以真正意义上的做到融于自身、灵活内化,还可以在自主探究学习中体会到学习好奇转为学习满足的乐趣。
(二)注重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认同感
系统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将所学知识深化为实践能力,以此推动自身的个性发展、长远发展,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除了需要将学生的学习特征、心理特征等加以利用,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的实效化,还需要意识到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粘合性,在教学过程中多多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增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应用连接,帮助学生平顺的将知识点理解代入生活场景进行思考,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时间能力、探究能力。例如:在“认识三角形”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知不知道自己家里有哪些物品是三角形的?或者为什么固定类物品都会使用三角架?引出学生的积极发言,然后将学生分为3-4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派发可拉伸四边形积木架,不可拉伸三角积木架等,让学生交流讨论、自主实验,最终结合生活联想内化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
(三)关注思考过程,强调实践表达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除了需要将传统的“教”转为“学”,使学生的探究思维前置化,还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科学的对学生的探究思维进行系统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的树立实践观、作业完成观,减少学生在课后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应付、敷衍心理,使学生的学习持续性可以得到科学、合理的贯彻,这样一来,当下一节教学课堂来临之时,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作业反馈进行前一节教学重点的再回顾,可以最为实效化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巩固情况,为后期的教学提供主要教学依托,并且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反思,同时,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自主思考也能使学生的体验思维、探究思维得到最优拓展、锻炼,最终学生的实践思维、逻辑思维可以行之有效的被维持、被培育。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优化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不仅需要数学教师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听讲注意力,进而在实践体验中自发思考、自主探究,还需要数学教师对于课堂外的教学实践影响因素引起重视,发挥家长的辅助特长,双管齐下的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以此深化学生的学习认同感,最终反哺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赵红珍.基于差异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践策略[J].学周刊,2020(21):41-42.
[2]冉琼艳.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讨[J].中国农村教育,2019(36):69.
[3]徐刚.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观察,2019,8(4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