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鸿雁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福慧学校 674100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
美国: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
美国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注意儿童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研究。美国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里,接纳4-6 岁儿童,作为“小学阶梯”。对上小学一年级之前的5岁儿童限定进行为期一年的预备教育,主要是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为其入小学作好准备。
英国、瑞士: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合并教育
瑞士和英国考虑到幼小衔接的需要,其教育机构设置的主要趋势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置在同一个环境之中,将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结合或合并为一个教育阶段来考虑。
日本:幼小衔接列为终身教育体系
日本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来考虑,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续的东西,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
法国:三大法案加强幼小衔接
1. 增加男性教师; 2.科学划分母育学校和小学的学习阶段; 3. 合并母育学校与小学幼儿进入小学,是他们生活的一次重大转折。 幼儿能否较快地、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
就目前而言,幼儿园与小学存在着某些断层现象,我们更应清晰的认识这些难题,所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后天的成长。针对如何做好学前儿童与小学的衔接工作迫在眉睫,需要我们从事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的每一位老师和准小学生家长们思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应是“家外之家”,家庭应是“校外之校”,最理想的教育应是“学校一家庭教育”。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 也是终生学校;父母是人生第一位教师, 也是终生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态度以至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的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语言、态度、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最早大多数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可见家庭是培养人格的摇篮。近几年来,随着新的家庭教育观,家长不惜功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长大成才超过自己。再过一一个学期,我们大班的孩子便要上小学了,怎样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并成为一名好学生,这是每位大班幼儿家长所关心的事。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以便使孩子尽快转换角色,保证孩子心情愉快地、顺利地进入小学。
面对新课改的教学,从事了二十多年教学生涯的我也一直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不断地反思、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我的语文教学之路中,引用于漪老师的一句话说“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老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老师”。艰辛的教学之路上,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记得全国著名基础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说“一个老师,是否‘优秀’不是最重要,是否‘卓越’更无关紧要,最关键的是是否‘幸福’!‘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 ‘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我认为自己更多的是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做了一个幸福的老师,课堂成了我挥洒生命的舞台,学生成了我心心相印的伙伴。一个人,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见识,比见识更重要的是胆识,比胆识更重要的是常识。每一个家长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学教育常识,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下面从两个案例来谈谈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重要性。
失败案例
小楠一一时起时落
小楠从小有很好的家庭教育,是书香门弟之家,父母亲有高等教育,对孩子的教育做好榜样,帮扶学习等无话可说。可小楠是一个聪明又多动的孩子,注意品质差,假如一节课别人集中注意力25分钟,他只能做到集中15分钟,上课时不是讲小话、玩小动作,就发呆,随时要老师点名提醒。这样,老师的话只能有个模糊的印象,或者说听三不听四。虽然家庭作业完成得一流,课外阅读量多,知识积累丰富,写作文是一流的,但课堂效率低,由于基本功不扎实,错字多,做题马虎,丢三落四,导致学习成绩不稳定,时起时落。
从小楠的例子可以看到,孩子注意品质的培养非常重要。听的习惯与能力是衡量孩子学习能力的标准之一。许多作文优异的小学生,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听的习惯,这对于幼儿园大班的教育是有启发性的。倾听是一种很自然的接受方式。孩子对听故事、听儿歌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听听录音、听听广播。听得多,就会积累得多,在表达时就有了丰富的素材与较强的组织能力。大人与孩子说话时,不要啰嗦反复地说。一句话说得多了,则成了可听可不听的话。同样的话说了第二遍,第一遍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如果有第三遍第四遍,那么先前说过的就成了大可不必去听不必去记的废话了。这样的哕嗦重复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相当不利。孩子很难直接辨别出哪些是要听的,哪些是可以不听的,结果很可能导致孩子没兴趣听,对什么都不认真听,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这样就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成功案例
小柯——身残志坚
小柯是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残疾儿童。虽然身体的手脚、说话不便,但智力不是弱智。可性格古怪、急躁、霸道,动不动就哭,给别人吐口水,不说同学欺负他,而是他欺负同学,我教育孩子要关心帮助他,不计较他的过错,而要原谅他。他很爱学习,从来没有带忘作业本或不完成作业的现象。这样,他时时处在关爱之中,与正常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走上考场、舞台、运动场。用一个同学作文里的一句话说:“古城区福慧学校五(5)班里,有一个面部残疾的女生,全班同学给予她的是更多的爱心与帮助,使她能自信地面对生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六(6)班的李贵华同学,他同样是一名身体有残疾的人,但有了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李贵华已成为一个充满自信,乐观坚强的男子汉。
”他能爱学习到这一步就不容易了 ,这背后有两个令人敬畏的父母。耐心、细心、用心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己背书包,跌倒了让自己爬起来,帮助孩子完成手工制作、手抄报等高难度操作性的作业,每天坚持锻炼腿步运动,使一个残疾孩子能与正常孩子一起快乐地学习、生活。
从小柯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对身体、智力有障碍,或吃力的孩子,父母要付出双倍的代价,且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一天, 这印证了这一句话“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幼儿园里,由于幼儿老师时刻关心着孩子在园的全天活动,对孩子的照顾比较周全,孩子对老师的依赖性也比较大。而在小学里,老师主要把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孩子的生活、活动的关心会相对较少,因此最初会使孩子不易适应,进而出现抗拒心理。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情,摆脱对家长的依赖性,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尽量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孩子上学后家长千万不要“陪读”。孩子初上学在家做功课时,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是必要的。但有的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总是陪在旁边,一切准备工作由家长给做,有了困难家长马上予以解决,做作业时家长盯着,做完作业由家长检查、改错。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不陪就不读。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但是要注意,不要“陪读” 并不是说不要去关心、帮助孩子。家长的帮应首先体现在帮助孩子学会学习,如: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忌在家中看电视、打麻将或频繁地问这问那,家长也应有意在一旁看书、看报,给孩子以潜移默化地影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事业,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作为老师,成功了,对自己的心灵是一种慰藉;失败了,就会有误人子弟的负罪感。
以上两个正反典型案例,无论是失败的案例,还是成功的案例,又成为了老师一笔宝贵的财富,这些间接的经验会给我们有所思考、有所启发一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重要性。作为家长,做好孩子学前的老师是一种责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学前的准备:
1.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天才。”有经验的低年级教师说:最难教的学生不是那些学前期知识准备不足的孩子,而是没有学习兴趣和愿望的孩子。确实,只有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心理状态时,孩子才能主动地学习,才能学得好。孩子有了学习兴趣,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2.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学前班的孩子,家长在这个时间里准备的是提前学习写字,数数等小学一年级的课程,给孩子的准备是有限的,其优势不到半个学期即消失了。如果为孩子准备好学习文化课所需要的基本功,如观察分析比较和分类的能力,空间知觉和方位知觉的能力,语言理解和语言概括的能力等等,那么这种入学准备将会使孩子对小学的学习会有很好的衔接过渡,而且长期受用。现在许多家长注意扩展孩子的知识面,对于孩子未来的学习也有良好的作用,但真正终身受益的是培养学习能力,如:观察力的培养、记忆力的培养、想像力的培养、注意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培养、倾听能力的培养、独立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培养等对准备入学的孩子来讲是最为重要的能力。观察力决定孩子正确的认知;记忆力决定孩子将吸收的知识保存下来转为己有的东西;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注意力是接收语言信息的途径。可以说,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 一冷一热能完成,需要我们家长每天有意识的训练,不断积累,这才是给孩子准备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3.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一位勤奋惯了的学生,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自觉学习,好习惯使人能自主去学习、去帮助人;一位懒惰惯了的学生,别人不说,他就被动学习,坏习惯使人不知不觉地去拖拉、去懒惰。”习惯是一种动力,是-种能量,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临近上小学,家长可以进行一些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如: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这样,孩子能平稳地过渡到小学读书,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
4.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6岁以后,儿童开始具有独立意识和一定的行动能力。作为小学生,他们也开始了书面语言的学习。阅读开始于什么时候?阅读开始于手指的触摸。阅读开始于完全没有任务和压力的聆听。经过了书籍融入人的内部,开始对图书,对图书上的画面和文字的触摸,是从双手不为阅读的触摸开始的。如果那种触摸发生在父母的怀抱和膝盖,如果触摸的同时,孩子听见父母的朗读就会感受到:文字是有好听的声音和有趣的故事藏在里面的,图书是如同爸爸的怀抱妈妈的声音-样让人觉得甜蜜亲切的好东西。阅读等到上学开始已经太迟太迟。那些在6岁以前从来没有过亲子共读的美好体验的孩子,那些在作为新生领到教材之前,没有沉浸在图书舒服的手感和悦耳的听感的孩子,当他们来到学校和其他孩子一起学习识字、阅读、朗读等书面语言,对于他们是一场毫无准备的冒险。除非少数天资特别优异的超常孩子,对于大多数这样的孩子来说,就像一匹刚刚出生,走路还不稳定的小马驹拉到了赛马场上。在教室里进行的,为考试而组织起来的学习、考核、提问,就是一个赛马场,等待那些孩子的只有失败的屈辱。分数成了所有学生的人格标签,也成了所有老师的全部光荣或耻辱。“一对一”的帮助只能实现在父母和孩子中间,要求承受着考试压力的教师做到“一对一”,是不可能的。说句实话,老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因为除了上课,老师要忙于备课、批改作业、参加教研活动、撰写论文等多种劳动,没有时间有个别的辅导。现在,也可以这么说,入学前的孩子是一张空白的纸,我们的家长都来得及开始画,牵着孩子早日进入阅读的天地。也许,有一天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面,你瞧!你种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
总之,孩子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又是人生新的起点,对成人和孩子都不是一件小事。我们应认真对待,但也不要操之过急,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视具体情况和孩子的个性,循序渐进地加以训练、培养,坚信有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您的孩子一定会坚实地迈好这一步。我们作为一个引路人,让孩子能够“早知道”——改变自己的未来,去圆自己的梦。只有早知道,才能早努力;只有早知道,才能早奋斗。